投资者问答

一、公司怎么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始终牢记“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作贡献”的初心和使命,以“一流银行、百年兴业”愿景引领发展,以打造优秀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善于创新、爱拼会赢的优良基因,持续培育业务特色和专业优势,围绕高质量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推动经营理念从产品驱动向客户驱动、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转变,夯实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战略目标清晰。公司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根本出发点,准确把握金融市场化、综合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基于自身资源禀赋规划布局。从“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到“结算型、投资型、交易型”三型银行建设,再到“1234”战略体系,树牢擦亮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公司“客户为本、商行为体、投行为用”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战略定力,实施路径清晰成熟,经营成效更加显著。

经营特色鲜明。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需求,强化科技赋能,锐意创新,在多个细分业务领域打造新产品、新业务,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形成鲜明的经营特色。公司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布局资本市场,探索债券、信托、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的创新,引领FICC、投行、资产管理、资产托管等新兴业务发展。公司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率先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层面,并将绿色金融作为集团战略核心业务,逐步构建起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开创了“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连续四年获评明晟(MSCI)全球ESG评级A级。

服务功能完备。公司坚持走多市场、综合化发展道路,从银行业务延伸和跨业经营两个维度,稳步推进综合化、集团化进程,构建以银行为主体,涵盖信托、金融租赁、基金、期货、资产管理、消费金融、理财、数字金融、研究咨询在内的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各子公司深度融入“1234”战略体系,聚焦主业、做精专业、功能互补、差异发展,共同构建优质、高效、专业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运作规范高效。公司始终坚持通过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管理提升内部运营效率。持续健全“党委领导作用、董事会战略决策、高管层执行落实、监事会依法监督”的公司治理机制。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市场环境变化,持续调整组织架构,优化体制机制,建设流程银行,在业内率先建立普惠金融业务体系。建立健全客户部门和产品部门相对分离、传统业务和新型业务相对分离的管理架构,梳理优化配套机制流程,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底蕴深厚。公司坚持理性、创新、人本、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基因,形成具有兴业特色的文化底蕴。公司积极弘扬尽职履责的敬业文化、敢拼会赢的拼搏文化、务实担当的协作文化、协同奋进的家园文化,凝聚为全集团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保障公司行稳致远、基业长青。

二、2022年总体经营情况?

规模效益同步提升。集团规模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末,集团总资产突破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71%至9.27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2.53%至4.98万亿元,报告期内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基建行业贷款增量占全部对公贷款增量的51.63%;各项存款较上年末增长9.88%至4.74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76%至1.09万亿元。经营业绩保持稳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51%至2,223.74亿元,非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34.67%,较上年末提升0.52个百分点;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0.52%至913.77亿元。

客户基础持续巩固。优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体系,客户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企金客户突破12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30%至123.72万户,其中,有效及以上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4.79%至51.13万户,占企金客户比例稳步提升至41.33%;绿色金融客户较上年末增长30.29%至4.95万户,科创金融客户较上年末增长29.28%至5.17万户。零售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5.82%至9,175.20万户,其中,贵宾客户较上年末增长9.58%至405.31万户,私行客户较上年末增长8.16%至6.30万户。同业金融客户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风险赋能成效显著。通过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优化联动化解处置工作机制、组建工作专班、优化特资经营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保持资产质量稳定。持续加强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融合,建立链长工作制,实施“一城一策”区域特色产业差异化授信指引。针对科创型企业“轻资产、重智力”特征,创新“技术流”评价体系和应用模式,报告期内,应用“技术流”累计投放7,182户,投放余额2,004.92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率1.09%,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6.44%,拨贷比2.59%,保持在较好水平;报告期内,集团核销不良贷款379.59亿元;收回不良资产总额315.52亿元,其中,收回已核销不良资产111.88亿元。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2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公司按一级资本排名第16位,较上年提升3位;首批获得个人养老保险金业务开办资格;成为全国第10家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明晟(MSCI)全球ESG评级连续四年保持国内银行业最高评级A级。

三、2022年战略实施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坚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航道,坚定实施“1234”战略,按照“四稳四进”策略,加大力度巩固基本盘,布局新赛道,树牢擦亮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执行稳健有效。

(一) “三张名片”持续擦亮

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三张名片”建设,持续强化集团统筹,优化组织运作机制,提升专业化、综合化服务能力,实现质和量同步提升。

1、绿色银行引领转型发展。绿色业务拓面上量。继续聚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重点领域,加快集团全绿转型,加大绿色资产构建,持续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报告期内,集团表内外绿色金融融资余额16,297.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53%,其中,绿色融资余额超500亿元的一级分行达9家。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6,370.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34%,继续保持行业领先。目前,人行口径绿色贷款加权利率4.47%,不良贷款率0.25%。已获审批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优惠资金265.63亿元,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全绿”转型全面提速。决策层主动承担绿色发展责任,为公司绿色金融发展注入“集团全绿转型”新理念,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提速。报告期内,各类绿色投行业务融资规模1,294.73亿元,同比增长12.00%。绿色供应链金融取得积极进展,报告期末绿色供应链金融余额404.48亿元,覆盖95个绿色专属行业。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ESG及绿色理财产品、绿色私募股权投资余额合计1,850.70亿元。

碳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完善涵盖降碳、减污、碳金融在内的绿金专业产品体系,强化碳市场基础金融服务,完成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对接技术工作,构建“碳权+碳汇”为核心的碳金融产品体系,报告期内,落地全国碳配额质押融资业务4.60亿元,质押配额达629.40万吨,落地碳减排、碳足迹等挂钩贷款25.32亿元,累计落地“环保贷”280笔,金额117.50亿元,实现碳减排贷款融资担保等创新业务落地。

专业支持能力持续提升。兴业碳金融研究院挂牌运作,聚焦绿色金融、气候变化与环境经济学、能源与产业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强化集团绿色业务专业支持。推进绿色金融人才万人计划,开展培养培训认证工作,搭建分层分类的绿色金融人才画像。

2、 财富银行增长动能强劲。理财业务构筑核心竞争力。兴银理财持续优化组织模式和协同联动机制,理财产品规模稳步提升,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优化。公司理财规模较上年增长17.21%至2.09万亿元,综合理财能力连续21个季度蝉联全国性商业银行榜首。其中,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规模占比提升4.45个百分点至98.58%,固定收益新产品规模较上年增长30.55%至2.00万亿元。报告期内,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加快品牌重塑,加强长期限产品引导,专业领域产品重点发力,ESG产品规模突破900亿元,较上年增长167.95%;首期养老理财顺利发行,规模29.90亿元,进入个人养老金业务首批试点范围。

集团全产品谱系更加健全。兴业信托深耕家庭服务信托、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及薪酬递延等财富管理服务,积极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精品投行与固收+、TOF等私募资产产品线;兴业基金重点围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加大权益基金布局,推出数字经济主题A+H基金,创设核心宽基沪深300ETF联接基金,首发落地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产品品类丰富多元,搭建分层销售体系,加强客户陪伴;兴业期货注重主动管理固收和CTA产品,期货及衍生品类资管产品规模迅速扩大,业绩持续优于市场同类策略水平。报告期末,兴业信托、兴业基金、兴业期货创设的主动管理类产品规模余额4,295.27亿元。

财富销售渠道蝶变升级。公司加快从“单一产品销售”向“资产配置”转变,扩大财富生态圈,强化线上线下经营,拓展行内行外销售网络,加强场景链接、流量导入与生态共建。以打造线上财富销售平台为方向,加快推进钱大掌柜、手机银行、兴业生活、兴业管家、银银平台各线上渠道之间互嵌互通。报告期内,钱大掌柜月均MAU(月活跃客户数)较上年末增加30.74万户,增长153.24%。银银平台向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等机构的零售客户销售理财,保有规模5,105.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6.25%。

托管带动综合收益贡献显著。资产托管业务规模稳步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效益显著。公司充分利用托管业务平台,集团紧密协同联动,建立“投、承、销、托”全业务链条,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促进业务协同发展。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托管规模15.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3%;托管业务相关存款日均余额3,354.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91%。

报告期末,集团零售AUM(资产管理规模)3.3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33%,其中,管理的表外资产占比67.70%。财富银行业务稳健增长,实现轻资本、弱周期的财富银行业务手续费收入258.14亿元,同比增长10.35%,其中,理财业务实现收入155.65亿元,同比增长26.89%。

3、 投资银行保持市场领先。投资银行持续巩固强化大投行中介撮合、投资、交易和做市能力,加强商投联动带动综合收益。

全市场资产构建能力持续提升。债券承销保持市场领先并持续创新突破,报告期内非金债券承销规模6,860.83亿元,列市场第二位;境外债承销规模77.67亿美元,同比增长4.44%,列中资股份制银行第一位;绿色债券承销规模354.50亿元,同比增长15.32%,列股份制银行第二位;紧跟市场步伐,落地多笔市场首单业务,包括市场首批科创票据、首单民营企业绿色熊猫债、首单社会责任债等。在类REITs、科创票据、乡村振兴债、保障性租赁住房专项债等业务领域全面深化客户合作;多元融资保持活力,并购融资落地1,621.35亿元,首次年内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77.01%;资本市场业务落地277.72亿元,同比增长83.06%;银团融资落地2,714.07亿元,同比增长61.06%;权益投资“投联贷”合作机构171家,其中62家为2022年度清科研究中国股权投资排名前50强及细分行业投资30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投行业务收入44.54亿元;投行业务重点集团客户突破606户,带动集团重点客户结算性存款日均5,860.9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77.29亿元;投资银行业务向集团内相关部门、子公司供应资产3,133.92亿元,同比增长33.98%;带动代发工资客户超4万户、私行客户新增超230户,“商行+投行”落地效果显著。

“商行+投行”2.0焕新升级。锻长板补短板,进一步释放“商行+投行”经营效能。通过集团牌照功能整合,重点打造资本市场、类固收、权益投资等“拳头”产品;通过客户资源整合,挖掘与营销各类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打通“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链接;从风险体系、考核机制、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配套体系,增强“商行+投行”落地效能。公司将依托“商行+投行”2.0,为客户提供更加深入、更加综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FICC银行、债券银行能力增强。利率债承销同比增长25.50%至8,388.41亿元。同时,将债券投资交易与客户需求相结合,报告期内与342家交易对手成交债券投标及现券交易业务3,072.25亿元,在债券、利率、汇率、贵金属等领域保持市场领先,持续加大做市交易与销售力度,推动交易赋能,打造交易生态圈。服务客户操作汇率套保业务,开展汇率业务7,643.64亿元,实现代客FICC业务收入33.80亿元。

报告期末,集团对公融资余额(FPA)7.8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1%。其中,代表表外投资银行业务的非传统表外融资余额3.0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27%,高于表内融资增速;传统表外融资余额1.2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9%。

(二)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

1、数字兴业全面提速。整合升级“五大线上平台”,带动客户数、月活跃客户数(MAU)实现稳步提升。兴业管家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9.55%至99.29万户;钱大掌柜注册用户数较上年末增长23.14%至1,494.61万户,月均MAU同比增长153.24%至50.80万户;银银平台合作客户超5,100家,上架公募基金产品超过6,300支;兴业普惠注册用户数6.8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14.44%,累计解决融资余额1,005.81亿元;兴业生活累计绑卡用户较上年末增长33.70%至3,441.74万户。启动手机银行6.0项目,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同比增长34.03%至2,095.02万户,网络金融柜面替代率达96.25%。

2、科技底座持续夯实。持续激发科技组织机制活力,继续加大科技投入,集团科技投入同比增长29.65%,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推进科技人才万人计划,集团科技人才占比较上年末提升5.41个百分点至11.87%。开展“五大企架工程”“五大线上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数据管理体系机制流程,科技引领力持续提升。启动贵州省贵安数据中心建设,核心系统软硬件顺利升级扩容上线,启动分布式核心工程建设,自主掌控系统比例提升3.95个百分点至78.55%,云原生技术体系系统上云率61.28%。围绕住建、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加快B端场景生态平台建设,报告期内新增建设项目1,762个,覆盖日均结算型存款2,783.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40%。通过开放API接口赋能企业客户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向企业客户开放API接口1,510个,较上年末增长125.37%。金融科技研究院正式运作,科技关键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座更加坚实。

(三)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

公司体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成型,推进落地科技、零售、企金、福建区域、中后台等体制改革,全面优化客户分层分类、公私一体化经营和重点行业专业化经营体系,逐步提升科技管理、研发、数据治理、运维、数字安全、基础技术研究等能力,组织架构和经营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推行“行领导战略分工+部门职责交叉设置”分工机制,推动敏捷柔性工作机制广泛运用,“牵头、负责、参与、配合”意识不断增强,战略统筹、传导、落地和协同有效提升。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资源配置、激励约束等配套机制,启动职务职级薪酬体系改革,经营机制更加精细规范。加强集团并表管理,优化规范子公司管理模式,全面加强多元金融牌照统筹运用,将兴业国信资管提级为一级子公司管理,推动兴业研究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商行+投行”战略协同。国际化发展稳步起航,有序推进伦敦代表处筹建工作。

四、2022年资产端管理与2023展望?

信贷业务方面,公司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各项金融监管要求,深化战略转型,优化资产结构,贷款增量及增速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在信贷投放方向上,公司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产业发展导向,加快新领域业务布局。截至报告期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1,206.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65%;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增加1,831.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34%;人行口径科创企业贷款余额增加1,241.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59%;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加1,053.8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27%。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贷款总体增速,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投资业务方面,公司加强市场形势研判,结合利率变化趋势,加大债券类资产流转力度,兑现价差收益,同时适度增加外币债等资产建仓,压降非标业务规模,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展望2023年,公司将保持信贷增长稳定性,加快推动结构调整,提高业务布局与经济实体契合度;科学安排投资建仓节奏,积极把握交易机会。2023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旨在推动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未来中小企业、信用卡贷款、高评级投资品种等具有资本节约属性,这与公司当前着眼推进的资产负债表再重构的思路高度吻合,有利于公司客群结构、资产结构的调整与经营优化。下阶段,公司将继续推进信贷结构优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中小型企业和零售业务的资产占比。

五、2022年负债端管理与2023展望?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战略导向,强化策略执行,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调整优化负债结构,着力提升存款在负债中占比。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各项存款较上年末增加4,259.41亿元,增长9.88%,高于总负债增速,较上年同期多增1,577.94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0,890.28亿元,在各项存款中占比22.99%,较上年末提升4.52个百分点。同时,公司前瞻性研判市场利率走势,结合资产投放及流动性管理需要,以成本控制为导向,统筹安排市场化主动负债吸收。报告期内,公司整体负债成本同比下降3个BP。

展望2023年,公司负债业务将以成本控制和稳定性为导向,做好量价平衡管理,将通过加强客户经营、产品覆盖、考核引导等措施,不断夯实存款基础,优化存款结构。同时,结合宏观环境和市场流动性变化,合理摆布金融市场负债业务,确保流动性安全。

六、2022年净息差表现与2023展望?

报告期内,公司净息差2.10%,同比下降19个BP,主要原因是受LPR下调等因素影响,贷款定价下行,存款竞争激烈且成本保持相对刚性。为缓解息差收窄压力,公司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资产端突出服务实体经济,加大实体支持力度,加快结构转型调整,报告期内贷款日均规模在生息资产中占比上升至59.37%。负债端突出客户经营,顺应存款定价机制调整与客户风险偏好变化,继续保持结算型存款拓展力度,并通过挂牌利率下调,有序引导中长期存款定价下降,定期存款成本同比下降7个BP。抓住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有利环境,通过精细化管理推动市场化主动负债结构优化和成本下行。第四季度,公司净息差环比提高9个BP,利息净收入环比增长5.92%,资产负债管控政策取得较好成效。

展望2023年,公司将推动资产负债表再重构,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相对高收益的信贷资产占比,并逐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管控负债成本,加大结算型低成本存款拓展力度,并加强中长期存款定价管理,保持息差处于合意水平。

七、2022年非息收入表现与2023年展望?

报告期内,公司深化战略转型,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非息净收入771.01亿元,同比增长2.04%,非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34.67%,同比提高0.52个百分点。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50.41亿元,同比增长5.53%;其他非息净收入320.60亿元,同比下降2.49%。其他非息净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是11月以来,经济复苏预期抬升,市场利率阶段上行,债市出现一定幅度调整,公司交易类金融投资业务净值有所回撤。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方面,财富银行业务稳健增长,实现轻资本、弱周期的财富银行业务手续费收入258.14亿元,同比增长10.35%,其中,理财业务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收入155.65亿元,同比增长26.89%。投行业务市场地位保持稳固,实现投行业务收入44.54亿元,同比下降1.66%,主要是受债券承销费率小幅下降影响。顺应客户金融需求和移动支付发展趋势,银行卡和支付结算收入161.59亿元,同比增长4.59%。

展望2023年,公司将继续深化战略转型,深化客户经营,加快锻造核心优势,提升创收能力,增强非息收入的多元化和稳定性。擦亮财富银行名片,深化客户经营,围绕拓新户、强提升、控流失形成中高端价值客户增长机制;优化财富银行产品及管理人筛选体系,提升产品供应能力以及产品存续管理能力,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推进统一、开放、共享的财富管理平台建设,强化科技赋能和数据赋能,实现产能快速提升;托管业务坚定布局公募基金、跟进信托业务创新、深挖行外理财、私募股权等业务机会。擦亮投资银行名片,在巩固债券承销类业务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创新抢抓业务机遇,提升公司在REITs业务、私募债权、银团融资、并购融资、资本市场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发挥资金业务传统优势,加强研究赋能,前瞻性把握市场节奏,优化债券投资组合,持续提升债券业务交易水平和布局能力,促进综合收益;继续保持利率债、利率衍生品和汇率衍生品等的做市优势地位,提升FICC核心竞争力,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财富增值和避险等需求。银行卡业务以代发、收单业务为抓手做好客户入口工作,持续开展“织网工程”,深化头部平台场景营销合作,打造全场景、多层次的消费回馈体系,促进银行卡线上交易规模增长。

八、2022年资产质量表现与2023年展望?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优化各项风险政策,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为巩固基本盘、布局新赛道增强风险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重点区域分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照“一城一策”原则给予分行差异化政策支持,促进分行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深耕细作”、推动业务发展。二是推广应用“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针对科技企业的特点,应用数据、系统、模型等数字化手段,在客户准入、授信流程、授权管理、授信政策、存续期管理、考核评价、责任认定等方面实行与“资金流”授信管控模式差异化的管理措施,切实推进业务转型。三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成立房地产风险防控、地方政府融资风险防控、信用卡风险防控及重点风险项目处置等敏捷小组,整合全集团专业力量,母子协同、总分联动,有效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项目的化解处置,保持关键资产质量指标稳定。四是推进线上化、流程化、标准化,应用模型算法和财产线索大数据赋能清收处置,加强特资处置产品创新,优化核销资源配置,有效提升特资经营质效。

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544.8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7.74亿元,不良贷款率1.09%,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仍保持在近年较优水平。报告期末,贷款拨备覆盖率236.44%、拨贷比2.59%,风险抵补能力仍保持在较好水平。

报告期末,公司逾期贷款指标较上年末小幅上升,主要原因是信用卡逾期增加较多。报告期内,部分信用卡持卡人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下降,同时催收作业人力和方式严重受限,催收成效受影响较大,信用卡业务逾期和不良增加。公司已采取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完善零售信用业务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强化信用卡风险管控,对信用卡风险资产质量管理进行“三加强”:策略优化、数据应用、提升催收。

展望2023年,随着国内经济稳步回升,企业和居民现金流将逐步恢复,同时,近年银行业积极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和化解金融风险,也为自身的稳经营、防风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授信客户因短期现金流紧张出现逾期的情况将得到有效缓解,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将有所减小。

近期出台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自2019年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公司已提前部署相关工作,参照新规标准加强存量信用资产的审慎分类管理,从客户资信变化、交叉违约情况、重组情况等维度严格不良认定标准,对潜在风险加计提拨备,逐步缓冲新规对资产质量影响。后续,公司将按照监管过渡期安排,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在2025年底前有计划、分步骤完成对存量业务分类认定工作,继续保持资产质量稳定。

九、2022年重点领域资产质量与2023年展望?

(1)信用卡业务风险管控

报告期内,信用卡行业资产质量整体承压,公司信用卡违约金额也出现超预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信用卡贷款余额4,527.72亿元,不良率4.01%,较上年末上升1.72个百分点。

针对信用卡风险上升,公司积极应对经营环境变化,以信用卡长期发展为立足点,全面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保持风险防控与业务发展的平衡。一是“准贷前”,持续调优校准申请评分模型,提升高成长性年轻客户的占比,优化客群结构。二是“抓贷中”,整合客户用卡生命周期信息,提炼客户风险标签,构建一体化贷中管控体系,强化风险客群的识别和管控能力。三是“强贷后”,发挥分行属地管理优势,加大司法处置力度,强化外包催收机构管理,提升信用卡风险处置成效。四是“数字化”,做精客户全景画像,优化分案策略、催收策略及账销案存管理策略,推进数字化在风险管理全流程的落地。

展望2023年,在公司各项风险管控措施陆续落地并产生效果下,预计信用卡资产质量将保持平稳,整体风险稳定可控。

(2)房地产业务风险管控

报告期内,中央出台系列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政策,对于化解房地产业务风险、稳定市场情绪,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公司积极执行相关政策,区分房企集团风险和项目风险,结合“三分类”风险化解策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分别通过推动项目顺利开发销售、并购重组、特资保全等推动房地产业务风险化解。为提高政策执行力,公司成立房地产敏捷小组风险处置专班,充分调动全集团的专业力量,通过房企并购、代建代销、共建共管、销售化解等创新办法,盘活房地产风险项目,推动了一批风险项目的化解处置。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境内自营贷款、债券、非标等业务项下投向房地产领域业务余额16,508.90亿元,不良率1.48%,较上年末上升0.14个百分点。其中:

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10,973.24亿元,占比66.47%。目前公司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珠三角、长三角以及部分中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占比86%。个人住房按揭LTV值(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与抵押房产总价值的比例)44.04%,抵押物足值。

对公房地产融资业务余额5,535.67亿元,占比33.53%。公司对公房地产融资业务中,除债券投资809.53亿元(其中投向以优质房地产企业为主要发行主体的债券153.75亿元,投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655.78亿元)外,其余4,726.14亿元均有对应的房地产项目及抵押物,且项目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GDP万亿以上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稳定城市的余额占比超80%,其余项目也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项目开发前景良好,抵押物充足。

公司涉及不承担信用风险的表外业务规模总体很小。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境内非保本理财、代销、债券承销等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投向房地产领域合计1,244.69亿元,其中,债券承销627.59亿元、理财资金投资490.95亿元、理财代销业务126.15亿元。发债主体或底层资产融资人以央企、地方国企以及经营稳健的头部房地产企业为主。公司已建立严格的理财产品适销性审核制度,理财产品底层融资人主要为公司的授信客户,均在公司自营业务的房地产企业准入白名单内,并且理财产品底层融资人以资质较高的国有房地产企业为主。

展望2023年,公司将在执行“三分类”风险化解策略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保交楼”政策,加强零售金融和公司金融联动,推动风险楼盘完工,加快房地产业务领域风险化解。同时,立足房地产业的“民生产业”功能定位,在做好稳定传统地产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租购并举”要求,持续不断发力住房租赁领域,构建完善的住房租赁生态圈;积极拓展城市更新、低效用地盘活等业务,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务结构转型;继续在绿色低碳建筑领域发力,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前,我国仍处于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巨大的需求潜力也将为房地产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提供空间。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风险管控

报告期内,公司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推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序管控。针对个别重点风险区域,强化化解政策措施落实,推动一批老大难风险项目化解取得实质进展,资产质量较上年改善。一是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支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维护区域经济和财力稳定,保障地方政府债务还款来源的可持续性。二是顺应中央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和节奏安排,积极沟通地方政府,发挥公司“商行+投行”优势,主动对接各类还款来源,稳步压降存量业务规模。三是强化风险排查和前瞻化解,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提前落实还款来源,一户一策制定风险防范化解方案,切实防控违约风险。四是成立地方政府相关融资业务风险防控敏捷小组,对接区域政府,聚焦关键问题,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风险化解取得实质进展。

报告期末,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2,208.78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减少868.37亿元;不良资产率1.23%,较上年末下降0.74个百分点,不良资产余额27.23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3.39亿元。

展望2023年,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在发生深刻变革,地方政府通过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逐步迈向产业财政,为政信业务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公司将继续坚持合规和市场化原则,推动业务转型发展和存量业务风险化解,保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资产质量稳定。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主动加大对绿色经济、住房租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及当地优质产业、优势领域的信贷投放,推动转型发展与资产盘活;进一步完善敏捷小组工作机制,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生违约风险,强化存量业务资产质量管控。考虑到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有明确的政治纪律要求、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合理的期限安排,在房地产支持措施、盘活存量资产措施、“稳增长”措施和积极财政政策等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下,预计地方政府财力压力将较上年缓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将逐步收敛。

十、2023年公司发展战略

2023年,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主基调,增强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落实“1234”战略,聚焦结构优化、客户建设、数字化转型、风险管理、协同发展五大关键领域,坚持不懈强化研究、科技、风险、协同“四个赋能”,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夯实可持续经营基础,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是持续加大金融供给。积极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将更多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争当主力军。聚焦实体经济主赛道,把握扩大内需的关键战略支点,显著提高业务布局与实体经济的契合度。坚持新赛道提速发力,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积极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新赛道的占比和贡献;坚持传统优势巩固创新,推动零售加快发展和结构优化,增强发展稳定性和均衡性;持续强化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金融市场、同业金融、资产托管等金融市场业务优势,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锻造新能力、激发新动能;坚持绿色转型发展,以“绿色搭桥”带动“综合创利”,巩固绿色金融领头羊地位。

二是显著提升服务质效。坚持“客户-业务-效益”经营逻辑,将客户建设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关键任务,持续增强客户经营意识,提升客户经营能力。坚持精细客户画像,结合巴塞尔协议Ⅲ新标准法以资本集约为导向开展客户综合价值分析,做好综合金融服务,以客户结构变化带动业务结构优化。坚持客群联动经营,以机制创新为突破,持续推进企金、零售、同业一体经营联合拓客、活客、粘客,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质效。

三是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力推动信息科技从支持保障向引领创新转变。坚持架构引领,将企业级架构思维融入到全集团经营中,构建和输出集团级公共能力,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架构管控体系、研发体系和服务体系,高效响应市场需求。坚持人才为基,积极倡导数据驱动流程、数据驱动决策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员工的数字意识、素养和技能。坚持数据赋能,以数据应用驱动数据治理,加快内外部数据整合,有效提升数据服务能力,释放数据价值。

四是严守风险合规底线。坚持把防范风险做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既要强化底线意识、提高风险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打好“有备之战”;又要打破惯性思维、创新工具理念,有效赋能业务发展。存量上要向资产处置要效益,持续开展不良资产攻坚战;增量上要顺应业务结构调整、新兴赛道加速等转型重点,推动风险管理从“重抵押”模式向“重信用”模式转型,以差异化精细化风险管理获取风险溢价。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纲举目张做好合规管理和风险防范,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工作迈上新台阶,以合规经营护航行稳致远。

五是强化集团协同联动。坚持以打造“强大总行、敏捷分行、专业子公司”为目标,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集团联动发展,实现企金零售同业联动一体化、商投联动一体化等机制实质性突破。坚持区域协同发展,持续优化区域业务布局,坚持对重点区域分行提出更高要求,配置更多资源,要求各项指标处于公司较高水平;非重点分行要找准区域特色,瞄准区域主流市场,构建差异化优势。坚持强化子公司功能定位,既聚焦核心主业,在市场争先进位,更有效反哺集团,服务集团战略,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