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历史机遇 推进兴业银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访兴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高建平

高建平认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以科学的发展观,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审视国内外区域经济竞争和发展格局,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进而提出的新时期“战略崛起”定位。这一定位的提出和逐步到位,为区内各地和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兴业银行作为唯一总部设在区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积极把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巨大机遇,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功能,通过建设一流银行、打造百年兴业,更好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事业。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兴业银行发展提供巨大历史机遇

经济决定金融。作为一家金融企业,兴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需要依靠所在地经济区位优势的强大支撑。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地处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三角洲之间的福建,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相比,总体竞争力相对较弱,甚至沦为两大三角洲经济区之间的“相对谷地”。没有强大的经济区位优势作后盾,福建企业总体上也难有好的发展状况,不少企业给人的印象是小打小闹,长得小、老得快,无法做大做强。具体到金融业,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利用当时的政策优势和作为“东南门户”的区位特点,发展起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一批金融企业,可谓成果累累,但截止目前,整个行业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并不理想。还有一些发展较好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多年来也受南北三角洲的“虹吸”而南下、北上,就连对扎根福建多年、发展势头良好的兴业银行,近几年市场上也不时有“总部要搬迁上海”的谣传。

企业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了区域经济竞争的残酷现实,劣势地区始终存在被边缘化、稀释化、低端化的危险。兴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与其他总部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兴业银行长期处在资本边缘、市场边缘、信息边缘、人才边缘,竞争劣势比较明显。随着兴业银行在全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劣势有所改观,但依然存在,在信息采集、人才引进等方面,本行总行不仅与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就连与本行省外分行也往往竞争不过,宏观经济金融信息、先进经营管理观念等往往不是由总行向分支机构顺向传导,而是由分支机构向总行逆向倒流,优秀金融人才首先选择的不是总行而是省外分行,这与总行作为全行指挥中心、管理中心的地位与功能极不相称。

如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崛起”路线,使福建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内外区域一体化中,找到了福建在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应有定位。通过把区域化作为经济增长新的推动力,通过对接两大三角洲“区域极”,福建将获得自身发展新的拉动力,建立自身发展新的主动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可能催生一个潜在的经济圈--环台海经济圈。这必将给区内各行各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历史机遇。国际国内地缘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各个区域的经济崛起与振兴,总是和金融业的振兴与繁荣紧密相联,需要也必然会带来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几个前沿无不把发展金融业包括新设商业银行,作为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兴业银行就是福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一个产物。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优势最明显、发展最迅速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也都是我国的金融业最发达的地区。单从银行业看,除兴业银行外,我国几乎所有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总部都集中在这三个经济区内,长三角有交通、浦发银行,珠三角有招商、广发、深发银行,环渤海依靠北京的优势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光大、中信、民生、华夏银行。中央作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后,东北地区也同样把发展金融业作为振兴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正在积极筹划成立东北振兴银行。

更重要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与振兴,将给区内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所有企业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平台: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讲首先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将使福建社会各界加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传统发展思维,普遍从区位崛起的战略站位和视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将为区内金融业发展搭建起一个全新的观念平台。二是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指引下,福建必将制订出台一系列重商、引商、亲商的政策和制度,优化经济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出比国内其他经济区更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这将为区内金融业发展搭建起一个先进的制度平台。三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将极大鼓舞福建人民的创业热情和干劲,大定位必将带来大气势,大气势必将推动大发展。这将为区内金融业发展搭建起一个高层次的市场平台。

二、努力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和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金融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离不开金融提供的动力支持,许多经济地域空间的不断扩张都依托于强大的金融产业特有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的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兴业银行必须全力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功能优势,积极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建设。

一是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商业银行最基本的功能是动员、集聚社会资金,并将这些资金有效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经济发展。在这方面,近两年兴业银行按照项目带动战略要求,已累计贷款近 600 亿元集中投向福建重点建设项目,如京福高速公路、泉州后渚大桥、晋江下游防洪堤工程、福州第二供水工程、福州二环路三期、厦门环岛三期、福建东南电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相当部分是项目建设、建成投产的主要贷款银行。今年以来,兴业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坚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减少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和我国部分经济过热地区信贷投放的同时,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项目带动战略要求的电力、石化、交通、供水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项目,在我省新增信贷投放超过 100 亿元,重点支持福建炼化一体化、福州机场高速公路一期、龙长高速公路、福州大学城等省重点建设项目。

二是促进环台海“两岸三地”的经济金融交流与合作。多年来,兴业银行利用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缘、文化缘、人脉缘等优势,在环台海经济圈内,积极发挥金融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和闽、港、台经济金融交流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去年成功引进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等三家著名国际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成为我省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被国际权威媒体评价为“显示了福建省扩大对外开放的强大决心。”今年 4 月,本行引进外资资金 3.26 亿美元已正式到位,这也是今年我省到目前引进的单笔金额最大的外资。此外,兴业银行在国内银行同业中还率先提出设立台北代表处的申请,并获得国家金融监管机关首批正式批准。近年来,兴业银行对港、对台金融业务不断实现新的突破,特别是对台私人汇款业务已形成特色,占有相当的市场地位,为两岸民间资金顺畅往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随着海峡两岸三地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兴业银行不断深化与港台金融同业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众多港台金融同业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业务合作逐步深入,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已由最初的信用证、托收等业务逐步向银团贷款、资金清算、债券投资等业务拓展,面向港台开展业务已经成为全行经营的一个重大特色和优势。

三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通道的延伸与拓展。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峡西岸经济区必然要走承北接南、东衔西进的发展道路,尤其要整合南北两个三角洲和海峡东岸的资源,才可能形成一个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经济区。因此,延伸和拓宽向外发展通道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至关重要。向外发展通道不仅包括陆路、海路、航空等有形的通道,更包括信息、资金、人才等无形的通道。近年来,兴业银行按照“向长三角、珠三角纵伸发展、向北方沿海经济中心城市延伸、向中西部渗透”的机构发展战略,积极向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拓展分支机构,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通道的要求不谋而合。目前,已拥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济南、重庆、沈阳、武汉、天津、成都、长沙、宁波等 14 家省外分行,正在筹建西安、郑州分行;除分行外,还通过市场化并购等超常规发展的方式,先后设立义乌、温州、台州、无锡等异地支行,基本构建起南北对接、覆盖全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的机构网络,对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的经济金融联系与往来,将发挥通畅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是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企业的实力和品牌。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也将造就一大批实力雄厚、品牌卓著的企业。在致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兴业银行也从中获得巨大发展动力,实现自身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目前银行资产总额已超过 2500 亿元,存款余额超过 2000 亿元,贷款余额超过 1800 亿元,资产质量处在国内银行最好水平。去年兴业银行成功完成行名变更、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银行同业中首家发行次级定期债务等重大战略举措,行名变更为银行全面建设全国性银行划上标志性的一笔,引资被国际主流媒体评价为中国金融业加快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发行次级定期债务开创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新方式,这些举措得到了各界高度认可,银行品牌形象显著提升。

高建平表示,当前,兴业银行正在全力推进公开上市,并争取在今、明两年内实现上市目标,建立稳定的资本补充机制,为增加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资金投入提供更充足的资本保障。更重要的是,兴业银行将以公开上市为契机,全面提升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流现代银行,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样板品牌,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事业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