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20年:追求卓越 书写传奇

20年前,一群创业者在中国东南一隅的福州立下“堂堂正正办银行”的誓言;20年后,一家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全国性银行巍然屹立。20年流金岁月,见证了兴业银行如梦幻般崛起的传奇历程。

从地方银行到上市银行的四级跨越

2007年2月5日,兴业银行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A股市场第八家上市银行。此次公开发行,兴业银行一举创下当时认购资金规模和银行股发行价格两项纪录。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家一贯低调的银行原来具有如此骄人的业绩、如此旺盛的活力以及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

上市是兴业银行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社会公众对兴业银行认知的一个转折点。随着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兴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也日益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兴业银行20年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按照兴业人自己的概括,就是完成了从地方银行、区域银行、全国银行到上市银行的四级跨越。

1988年8月26日,根据国务院有关批复精神,兴业银行在原国内第一家地方国营金融机构――福兴财务公司的基础上改组成立,总行设在福州,成为国内第一批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按照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早批复,兴业银行一开始定位为区域性银行,但在开业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难以迈出福建的大门,实则为福建地方性的银行。

1996年,敏锐把握国家金融政策松动的机遇,兴业银行成功迈出历史性步伐,在同类地方性银行中第一家进驻上海,接着又南下深圳、西进长沙,开始跨区域经营,成为一家区域性银行。

从2000年开始,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兴业银行果断提出“建设全国性现代化银行”的发展战略,全面拉开全国化发展的序幕。随后,快速进入北京、杭州、广州、南京、宁波、重庆、济南、武汉、沈阳、天津、成都、郑州、西安、太原、昆明、南昌、合肥、乌鲁木齐、青岛、大连、南宁、哈尔滨等全国主要城市。2003年3月,兴业银行在同类银行中第一家实现行名变更,从“福建兴业银行”更名为“兴业银行”,标志着其全国性银行地位基本确立。

2007年2月,兴业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暨挂牌上市顺利完成,成为一家上市公众银行。

四次跨越,构成了兴业银行发展的传奇。从创业之初到现在,兴业银行资产总额、贷款余额年均增长接近40%,存款余额年均增长超过50%,资本净额年均增长接近30%。短短20年间,兴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从最初的1个发展到400多个,员工队伍从最初的68名发展到12000多名,资产总额从最初的6亿多元发展到9000多亿元,资本净额从最初的3亿多元发展到500多亿元,年实现净利润从最初的几百万元发展到100多亿元,发展速度之快,经营业绩之好,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都属难能可贵!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1000强银行排名,兴业银行按照总资产排名第124位,按照一级资本排名第147位,分别比2001年第一次上榜时的排名位次大幅提升了289位和421位,这可以看成是兴业银行发展传奇的又一个佐证。

高增长的“秘密”

存在总是合理。兴业银行的成功,必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然则,作为一家旧有体制外新生的银行,既没有国家的扶持,也缺乏强大的背景,更先天带有区域性的劣势,人们不禁要问,兴业银行成功的秘诀何在?推动它实现持续高增长的动力又是什么?

深入探究,持续前瞻的战略谋划,市场为本的经营导向,发乎真诚的优质服务,敢于创新的体制探索,爱拼会赢的兴业精神,是兴业银行创造20年辉煌传奇的根本所在。

兴业银行极富前瞻性的战略谋划能力一直为业界所称道。20年来,兴业银行之所以能够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屡屡抓住发展的好时机,首先得益于领先的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能力。从开业初期确立“三步走”战略,牢固打好发展基础,到1996年提出“二次创业”,开展跨区域经营,再到2000年明确“建设全国性现代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再到2004年率先开展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战略转变,推进公开上市,兴业银行总是能够准确把握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极富前瞻性地作出战略部署,并有效执行,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实现一次又一次跨越。

市场为本的经营导向,是兴业银行的基本特征,也是活力源泉。金融市场化改革产物的属性、股份制企业的“身份”,都决定了兴业银行从一开始就只能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求生存,就只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谋发展,而这反过来也锻造了兴业银行强劲的内在生长和自我发展能力。20年来,兴业银行的资本补充、呆帐核销、风险拨备全部依靠市场运作和自我积累,始终保持健康良好的状况。2007年末,兴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仅为1.15%,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按照市场化的方向,积极创新,大胆突破,在国内银行中首批确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首批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考核评价、资源配置、选人用人、薪酬分配机制,以体制机制的先进性保持了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和企业旺盛的经营活力。

发乎真诚的优质服务,是兴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理由。“服务源自真诚”、“发展中我们共成长”,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是兴业银行优质服务的真实写照。一开业,兴业银行就坚决摒弃当时服务业普遍存在的高高在上、等客上门的陋习,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优质服务引领行业之风。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不懈推进产品创新,次级定期债务、混合资本债券、银银平台、能源效率贷款等一系列自主创新产品屡开国内市场先河,“自然人生”、“兴业财智星”、“万利通”、“万汇宝”等一批业务品牌广受市场认可。科技应用水平快速提升,在国内银行中首批完成数据大集中、建立远程灾难备份系统和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系统、管理系统,推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第一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为银行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坚强保障。

敢于创新的体制探索,是兴业银行不断进取的制度保证。20年来,兴业银行一直不懈探索规范的现代商业银行办行道路。从第一批组建董事会、监事会,并引进国际先进银行理念和专家,全面完善公司治理,到第一批建立统一法人、分级经营的管理体制,从第一批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信贷资产分类管理、资本约束管理以及经济增加值管理等现代银行管理方法,到第一批探索事业部制改革、设立总行异地经营中心和管理中心,从第一批引入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推进流程再造,到第一批开展市场化兼并收购……,20年体制探索为中国金融改革留下来许多鲜活经验和经典案例。

爱拼会赢的兴业精神,是兴业银行“攻城略地”的“尖兵利器”。作为一家新兴的银行,创业的艰难外人很难体会。办行初期一穷二白,早期开业的分行,有的只设在旅行社的包租房内,有的营业面积还不及普通宿舍的一个单元,一尺柜台,一把算盘,一本帐册,一只铁皮箱,便是全部的家当。迈出福建时尴尬窘迫,缺乏品牌影响,没有人脉资源,面对客户的各种质疑,只好在营业柜台前贴上一整排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几代兴业人硬是靠着爱拼会赢的精神,走街串巷、磨破嘴皮,取得一单又一单业务,赢得一批又一批客户,攻城拔寨,无坚不摧。

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构建和谐

一家基业常青的企业,必然勇于承担责任,必然善于构建和谐。对此,兴业银行一直身体力行。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等地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举世震惊。兴业银行在国内银行中第一批开通捐款“绿色通道”,并迅速组织捐款2000多万元,人均捐款接近1000元,随后又第一家发放2亿元贷款用于支持灾区的灾后重建。

2007年6月,兴业银行捐款1000万元,设立“兴业银行慈善助学金”,计划用5年时间资助2500名高校学子完成学业。

从2002年起,兴业银行长期定点帮扶漳州、宁德地区的几个贫困乡村,帮助其脱贫致富……

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兴业银行在捐资助学、赈灾救灾、扶危济困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上累计捐款超过5000万元。在兴业银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一家新的分行开业,基本不搞什么隆重的庆祝仪式,而是“习惯性”地把费用节省下来用于捐助公益事业。

除了在社会公益上不遗余力,兴业银行更积极探索可持续金融的发展道路,把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自身商业行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2005年,兴业银行在国内推出第一个银银联网合作产品――银银平台,开创国内银行同业之间客户、网络、信息、技术、产品以及管理互利共享的全新合作模式。目前,与兴业银行签约合作的中小银行已经超过100家,联网网点超过10000个。

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在国内创新推出“能源效率贷款”这一“绿色贷款”产品,截止今年6月末,已累计为全国14个省和直辖市的69个节能减排融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21亿多元,所支持项目预计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超过23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超过650万吨,相当于38万辆出租车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和。

2008年5月,兴业银行推出“中国心”信用卡,承诺在2010年12月31日前,凡客户每成功申请一张“中国心”信用卡,兴业银行即捐赠1元钱,客户每使用“中国心”信用卡进行一笔交易,兴业银行即捐赠1分钱,所有的捐赠款项,将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用于帮困、赈灾、教育等公益项目……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经过20年市场锤炼、风雨涤荡的兴业银行,愈发的成熟自信。有理由相信,不管遭遇什么艰难险阻,不管经历什么激流险滩,始终牢记“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做贡献”这一神圣使命,始终坚守“建设一流银行、打造百年兴业”这一宏大目标的兴业银行,必将能够创造新的辉煌,赢得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