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信贷资产比重做减法 李仁杰式资产负债表革新

时间:2010-12-1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会议室里来回踱着步子,一步一个观点,数年见面均是如此。在亚洲金融家访谈中,李仁杰是一个少有的喜欢走着思考的人。

这位从深圳走出来并富有创新气魄的兴业银行行长,不断地敢于以看似另类的创新行动,构建诸多引领风潮的自我正名。当然,其间存在的包括“半个地产股”等非议,也均已烟消云散。

而今,李仁杰所谋划的,正是一张有自己特色的资产负债表。从谋求大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到以中型企业客户市场为主;从降低按揭贷款比例到降低对公信贷比例,进而做大债券投资等非信贷业务;从做第三方存管、银银合作到做企业“影子CFO”,做大对公对私各类中间业务。李仁杰的创新节奏一直很快。

在李仁杰看来,“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一定会改变,我们必须先行一步作出准备和安排。”

1. “我们要做企业影子CFO”

《21世纪》:形势在改变,外有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内有通胀压力下,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明年信贷规模有何影响?

李仁杰:9月份以来,大家对宏观调控最主要的关注点转到防通胀、防资产泡沫,逐渐形成共识,四季度以来这种势头越来越明显,国家的货币政策转向也比较快。如果这种所谓通胀的势头或者市场泡沫没有明显好转,可能还要再继续调下去。可以预见明年整个信贷规模,将可能低于今年的约7.5万亿这个水平。

《21世纪》:不少经济学家和业界人士预测明年是7万亿左右。

李仁杰:甚至可能还更低一点。我估计明年形势是这样的,新增信贷投放肯定比今年减少,但发债等直接融资比重要增加。总的来讲,社会融资总量要保持一定的量,就是说急刹车不好,会造成所谓的“半拉子”工程等等。

此种情况下,银行信贷经营思路要做一些调整。比如兴业银行,信贷投放会重点抓中小企业、抓个人,朝这方面倾斜。这一方面会提高整个经济的活跃度,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提高对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议价能力,来提高银行资金收益率。而对于那些大中型企业,则需要尽量通过直接融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21世纪》:从融资角度看,就是说企业融资多元化越来越明显,也在倒逼银行来提供对应的多元化服务,而不仅仅是贷款。

李仁杰:是的,这要求银行必须改进对公服务,不能停留在存贷业务上,要用投行的理念、方法、工具来改进。换一个角度,你如果是企业的CFO,你怎么考虑银行服务?我常要求大家换位思考,对公业务就要从企业“影子CFO”角度来思考。如此以来,对公业务显然不再是简单的存贷款,而是全方位的,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再则,要不怕跨界,我们能做的就自己做,不能做的就联合其他金融机构一起做,这不是问题。

比如,企业刚成长时不好贷款,我们可以帮着引进一些风险投资、私募资金进来。进来以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不一样了,再扩大生产,我们就可以直接贷款。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各方面管理更规范了,信息披露更标准了,我们就可以帮着发债,做IPO。IPO以后,企业发展壮大了,下一步可能考虑行业并购,我们就可以提供并购贷款、银团贷款。

总之,对公业务的方法论要改变,未来对公业务的变局也在于此。我想,这不仅是明年对公业务的特点,也是未来对公业务的方向。

2. “兴业不是半个地产股”

《21世纪》:从历史来看,兴业银行贷款投向,如何从经济大势上找到发力点?

李仁杰:我提大的思路,就是说要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来进行行业和投向布局。比如我们始终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所以就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源,这在未来也是最主要业务方向之一。

但是,城镇化投向在不同阶段有不同模式,比如早期是个人买房,按揭贷款投入量就比较大,曾经占到信贷资产的30%以上,现在也占到20%多,这在同类型银行里占比是较大的。做了按揭贷款,肯定会有一些开发贷款支持,曾经比重也比较高,现在降到了10%以下。

《21世纪》:按揭贷款、开发贷款下来了,在城镇化投向上是选择放弃,还是寻找新的发力点?

李仁杰:不会放弃,中国去年底城镇化水平还在46.6%,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未来若干年城镇化仍是国民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但是城镇化,大家不要简单认为是房地产化。城镇化是指如何提高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提高城市辐射的功能。

这两年一般的房地产开发合作,我们不大做,但是城镇化进程当中还需要完善的很多方面,我们还在继续做。

《21世纪》:或许因为此,市场曾有议论,说兴业银行是半个房地产股。

李仁杰:我非常不赞成这个提法,这种认识太狭隘了。兴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首先是思考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是什么,金融是服务于经济的。我们这些年认准了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那么一定要在这方面投入很多资源。

《21世纪》:你的意思是说,这里面有个先行先退的问题?

李仁杰:是的,大家对风险的理解不一样,就是说其他人没做的时候,我觉得是好的东西,我就去做,我也不怕别人说怎么样。当大家一哄而上的时候,我可能会慢慢退出来。

具体来说,我们的按揭贷款在2005年到2007年这3年投入大。到了2008年,我们确实感觉到房地产市场价格增长过快,就开始放缓了步伐,做瘦身运动,同时在新做的旧城改造项目当中调整结构。

3. 风险相对论

《21世纪》:经济的波动加剧了信贷风险,你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的坏账预期怎么看?

李仁杰:不少人基于自己的经验,根据国外的分析,担忧中国去年9万多亿信贷大投入之后,肯定会有一轮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也就是所谓的房地产泡沫,政府融资平台的烂账。这点担忧有一定道理,但我历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靠拍脑袋就认为这是真的,有风险隐患不等于就有现实风险。银监会及时看到这种风险隐患,然后进行风险提示来组织风险防范工作,我觉得做得很好。

确实,在2009年当时的大潮之下,有个别项目可能还款资金不够充分、债权不够落实,一些具体项目的规范性不足,但这个情况不是普遍现象。从兴业银行的实际来看,我们对于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经过这一年的风险排查,我们总体情况还是很好的,并没有说一定就要出问题。

《21世纪》:兴业的融资平台贷款集中在哪些地区?

李仁杰:我提一个概念,不等于地方融资平台就是不好,也有很好的。我们做的融资平台基本都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做的不多,主要是四川灾后重建项目。这些灾后重建项目的还贷都有来源,要么是中央转移支付,要么是各省对口支援,都是这一类的,其他的我不做。

《21世纪》:坊间早有议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隐患的解决路径,将从4万亿刺激政策引发到新的约束政策回归,也就是说,在放宽期限中解决问题,但这是否会对银行的当期财报形成负效应?

李仁杰:有影响,但问题不大,毕竟贷款和利息是挂在账上的,并没有抹掉,也不是不还,只是延期而已。其次,做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多的大银行,也有了和政府进行谈判的能力。再则,我刚才说了,经济在发展,地方政府也在逐步树立诚信文化,时间可以解决问题。总之,这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是风险隐患,但未必就是现实风险。

4. 另类资产负债表

《21世纪》:兴业银行今年在资产结构上做了哪些调整?

李仁杰:我们今年的信贷增长也就是接近20%,但利润增长是40%多,怎么来的?除了信贷以外,非信贷这块是我们很重要的盈利来源。现在的信贷资产占总资产大概45%,非信贷方面包括债券投资,还有买入返售,都是我们盈利的一些资产。

从长远来看,我相信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一定会改变,信贷资产仍然是最主要的资产,但是它的比重一定会逐步下降。兴业银行早就预期到这种发展趋势,所以在非信贷这一块很早就做了准备和安排。

《21世纪》:当大家都对小微企业发力之时,兴业银行今年却提出了中型客户战略,你的逻辑是什么?

李仁杰:我们更多切入到中小企业,议价能力提高了,这也是我们的战略布局。像我们这一类型的商业银行一定是大中小都要做,但要把握准特点做。对于大型企业,它的贷款需求小,竞争的银行多,我们议价能力肯定低,所以我们更多是做直接融资服务。对于小企业,我们议价能力高,但它的单位量小,我们花的人力、物力多。从投入产出来讲,中型企业可能和我们更匹配,它对金融服务需求更加多元,这些我们都能提供。因此,兴业银行把中型企业作为很重要的客户群体,而且力争成为主办银行,这样综合收益就比较好。

《21世纪》:与同业相比,兴业的资产收益率为何不算高?

李仁杰:这是因为整个资产中信贷的比重相对小,非信贷的比重相对高,而非信贷这一块由于风险系数小,所以它的收益率也比信贷的低,拉低了整体资产收益率。但是从资本回报的角度来看,我们是高的。贷款确实收益率高,但是占用风险系数高;票据收益率低,它占的风险系数小。同样的,按揭贷款虽然定价下浮,收益率低,但是风险系数只有0.5,所以资本回报还不差。

《21世纪》: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不断加强,兴业银行相应的信贷结构如何顺应调整?

李仁杰:今年我们的按揭比重在下降,现在占全部信贷资产的比重是20%左右,今后还会下降。在零售银行上,非按揭贷款在上升,我们将来经营性占1/3,消费性占1/3,按揭占1/3。当然这不是明年计划,我们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21世纪》:我的感觉,兴业银行不仅是信贷资产结构调整,较早做第三方存管,较早做银银合作,也是在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上另谋出路,这也应该从属于你的资产负债表之论。

李仁杰:是的,我们要做负债业务,早期就开始与券商合作,做他们的资金清算银行,后来又做第三方存管,相应带来较大的资金沉淀,虽然这些资金不作为一般性存款,但对银行整体负债水平和综合收益率贡献较大。而和小银行的银银合作,我们有IT技术输出、有理财产品合作、有银团贷款,这不仅带来了中间业务收入,也客观上补充了我们的物理网点不足。

现在,资本约束越来越强化,我们必须谋求最匹配的客户市场,必须谋求新的对公中间业务亮点。这张资产负债表的改革是一以贯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