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董秘唐斌:定增“摊薄”还是“增厚”?分歧中寻共识

时间:2012-12-0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兴业银行向中国人保等5家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股票事宜近日经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方案中,兴业银行拟以每股12.36元向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上海正阳国际经贸有限公司等5家投资者定向增发约19.15亿股股票,募集资金约240亿元。

方案过会后,兴业银行股价接连上攻,截至昨日收报13.61元,其已明显高于原先协定的12.36元的增发价,为此中小股民对于增发是“摊薄”的质疑声再度响起。 不过,主流分析师普遍认为,增发方案的通过意味着悬在兴业银行头上的资本约束问题迎刃而解,资本金及时到位将奠定该行未来两年业务发展及盈利的基础。而究竟定增对于兴业银行的发展意味着什么?《第一财经日报》就此专访了该行董事、董秘唐斌。

第一财经日报:根据兴业银行三季报,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是12.78元,而定增方案拟每股作价12.36元,低于每股净资产。请问定增的价格是否合理?

唐斌:首先,谈及定增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比较,我们认为应该是将定价时的价格与定价时的每股净资产进行比较。兴业银行与投资者签订认购协议确定本次发行价格在今年三月份,当时兴业银行每股净资产约为11.70元左右,发行价对应的PB约为1.2倍,定价水平是比较理想的。

背景一:兴业制定本次再融资方案,就是基于该行未来几年业务发展对资本金缺口的论证。在当时情形下,兴业的资本充足率已经在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预计年底将接近甚至低于监管水平,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资本,银行的业务将失去扩张能力,利润来源也将受重大影响,因此再融资势在必行。后面所有问题的讨论,都需要在这一前提下进行。

背景二:兴业在定增方案制定前,对各种资本补充渠道进行了论证取舍。目前兴业的内源性融资占资本总额的规模已达56%,加上分红所占的至少20%就是76%,实际上,依靠提高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的渠道已经几无余地。此外,在债务融资方面,兴业发行的次级债和混合债约270亿元,也已用足了债务性融资占核心资本25%的监管上限。

我们还考虑了配股、公开增发、H股、可转债等资本补充方案。其中配股与公开增发都需向存量股东募集资金,在市场较低迷的形势下,对二级市场冲击更大;H股发行因市场萎靡,再融资功能大幅下降;可转债补充资本周期较长,转股时间的不确定将影响兴业发展。因此定增是最合理选择。

背景三:定价背后的投资者因素。虽然当时向我们表达意向的投资者不少,但出于定增的要求是只能向不超过10个投资者增发,即每个股东都要出资20亿以上,这一门槛就挡住了不少有认购意愿的中小企业参与竞价,也导致定价很难定高。最终圈定的投资者具有“国家队”背景,其投资必须走相关报批程序,这又导致增发定价无法采用“先批方案后竞价”模式,而必须“定对象同时定价格”。

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我们仍坚持住PB1.2倍的底线,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估值。扣减分红前12.73元发行价格,相当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0%,一定的价格折扣也是对三年锁定期的流动性补偿,符合监管要求。只是本来预计三个月、最多半年可以完成的定增,现在拖了9个月,本来一季末和半年末的每股净资产均高于发行价格,到了三季度,由于兴业经营得好,才使当前的每股产净资产高于3月份拟定的发行价。

日报:定增方案审核通过后,中小股民最大的担忧是增发将“摊薄”股本、“抽血”二级市场,年底的ROE也会随之下降。

唐斌:增发会影响ROE计算时的分母,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

我有一种计算方式供投资者参考。本次定增比例占增发后总股本的15%,但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权益就被摊薄了15%。增加的240亿资本金,假设全部用于支持信贷投放,将新增约3000亿元的风险资产,若按年计算(按风险资产年利润率2%计算),大致可新增利润来源60亿元;将60亿利润除以增发后127亿的股本总额,每股可增加收益约0.50元。

请股民把增发得来的资金看成投入运作的“活钱”,定增的作用究竟是“摊薄”还是“增厚”,不言自明。

剩下的问题是讨论未来ROE的走势,我们预计,在外部宏观形势及监管政策保持相对平稳的环境下,最保守的估计是可以保持在20%以上。按照目前的成长性预计,约半年时间就可以抵消此次定增带来的影响。

日报:通过此次定增带来的资本补充预计能消耗多久?参与增发的投资人所具有的国字号的背景以及金融同业的入股,能为兴业带来什么?

唐斌:本次定增后,2014年内兴业银行不需要再从股票市场补充资本。

本次五家投资者入股,且锁定期至少三年,体现了场外资金对银行投资价值的高度认可。特别是人保集团、人保财险、人保寿险等投资者的入股,表明了国家队对以银行股为代表的蓝筹股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为价值投资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