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理念为先成就跨越发展

2013-01-0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朱中伟

2012年的最后一天,兴业银行(601166)筹划一年多的定向增发获得证监会核准发行。未来数日内,该行将正式引入包括中国人保集团、人保财险、人保寿险等在内的5家大型、优质国有企业。

此前不久,以“股东回报与公司治理”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在上海召开。兴业银行继2011年度获评“董事会奖”后,今年再次蝉联此项殊荣。这是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领域方面的最高奖项,表明了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对该行公司治理建设的充分肯定,标志着兴业银行公司治理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由于此次兴业银行引入的战略投资者都是各自行业内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加盟势必进一步提升兴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给投资者带来新的期许。为此,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在2013年开春之际接受了记者采访,与大家分享了兴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心路历程。

责任锤炼价值

记者:贵行两度获得“董事会奖”,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高建平:于我而言,感受最深的还是“责任”二字。兴业银行之所以能两度获此殊荣,我认为归根结底源于历届董事会所肩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兴业银行大力推行的“绿色金融”为例,我记得2007年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先生访华期间,曾就此问我一个问题:“如果做绿色金融赚钱的话,别人为什么不做?如果做绿色金融不赚钱的话,你为什么要做?”

我当时回答,做银行确实要讲赚钱,但银行是公众企业,是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企业,这就要求银行家的视野应该要更开阔些,更远大些,其于社会的责任感、回报感也要更厚重一些。

在伴随中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如何推动环境、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协调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社会责任与经济发展、企业发展是可以两全齐美、三全齐美的,在此间的平衡过程中,一家勇于承担责任的银行是必须也可以有所作为的。

当然,倡导和发展“绿色金融”,除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外,我们也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通过提供符合社会诉求的产品和服务来践行社会责任,不仅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也是银行创造百年基业,取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正因为这样,我们比他人先行了一步。

记者:那么这种“绿色金融”理念是如何深刻影响到银行和企业的经营方式?

高建平: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探索没有止于口号。

2005年,兴业银行携手合作伙伴国际金融公司(IFC)设计研发节能减排融资产品;2006年,在国内首家推出能效项目融资产品;2007年,在国内首家推出碳金融综合服务;2008年,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2009年,在国内首家成立可持续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首笔“赤道原则”项目在福建永安落地;2010年,将“绿色金融”从企业项目领域延伸到个人消费领域,在全国首发低碳信用卡,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在嘉兴落地;2011年,发放国内首笔碳资产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授信等创新性的绿色信贷产品陆续落地;2012年,升格可持续金融中心为总行一级部门,成立可持续金融部,全方位统筹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经过近7年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大胆尝试,兴业银行已经成为国内可持续金融理念的倡导者、绿色金融业务的先行者。

以我们在国内首创的“能效融资”为例,从2006年首笔能效融资项目落地到2012年末,兴业银行通过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累计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了“绿色金融”融资近2000亿元。

目前,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覆盖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项目涵盖提高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减排、污水处理和水域治理、二氧化硫减排、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众多项目类型及涵盖能源、建筑、交通、工业等各个主流行业,已经成为兴业银行差异化经营最具特色的一个业务领域。

概括来看,通过发展“绿色金融”、遵循“赤道原则”,我们逐渐触摸并理解了“绿色金融”及其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并逐步将这种理念引入到公司治理层面,提出“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方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日常经营方式。

除了上面谈到的经营方面的探索创新,你还可以看到我们总行长期以来的办公环境都是很简朴的,又比如我们所倡导的减少差旅、增加视频会议、重复利用纸张等等很多细节,都显示出这种“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寓义于利”的理念已经深刻地贯穿到我们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记者:这样看来,这种“绿色金融”理念与近阶段掀起的“美丽中国”概念颇为契合?

高建平:是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极富战略意义又极具吸引力的目标,是我们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又一重大举措和成果。“建设美丽中国”,绿色、节能、环保、可持续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核心内涵,从这个角度看,“绿色金融”理念与“美丽中国”的核心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就银行业而言,秉承“绿色金融”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就是发挥自身功能优势,贯彻落实十八大战略部署,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最实实在在的行动。

从兴业银行的实践看,截至今年底,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所支持的项目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6618万吨,减排量相当于关闭151座100兆瓦的火电站或10万辆出租车停驶32年,在促进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推动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包括银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虽然我们的“绿色金融”已初现成效,但与未来这个领域数万亿资金需求相比,还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在重点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希望通过兴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来帮助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推动节能环保,更希望能够提供一面旗帜,号召更多的银行、企业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打造出一个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至于由此形成的差异化经营特色,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个意外之喜,是经济社会对这种符合规律、顺应趋势的探索努力的一种“奖赏”。

记者:此次定增,兴业银行将募集到约240亿元左右的资本金。那么,在资本管理与资本补充上贵行又如何体现其“责任”?

高建平:首先,我们在董事会层面进一步明确,资本管理和资本补充要在满足外部资本监管要求的同时,满足多元化利益主体的需求,从而推动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里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满足多元化利益主体需求;二是确保银行当前和未来业务发展对资本的需求与可用资本总量相匹配,并充分考虑资本监管政策及其可能的变化;三是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资本工具组合,并积极进行债务型融资工具创新,筹集资本并管理余额,凸显本行投资价值。

其次,我们一直强调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资本补充,并且以内源性资本积累为基础,妥善安排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比例。具体而言,兴业银行上市以来约1350亿元的资本补充中,内源性融资占其比例的2/3以上,其中依靠利润积累补充资本约750亿元,占比56%。此外,我们还是行业中第一家靠发行次级债务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资本的银行,通过这种等方式补充了资本约270亿元,占比已逾20%。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银行发展要满足社会庞大的信贷需求,必要的资本补充是不可少的。在补充资本的过程中,我们反复权衡,努力选择最为合理的补充方式,以此兼顾各方利益。比如考虑到当前股票市场压力较大,我们正在进行的资本补充采取定向增发的方式,不仅没有从市场上抽血,反而是引入增量资金,增加了市场的资金供给。

共享促进发展

记者:从偏安一隅的商业银行到如今逾3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兴业速度”的源动力何在?

高建平:我认为这源自本行董事会在高度责任感驱使下,所带来公司治理理念的一次次升华。

兴业银行成立二十多年来,实现了从地方银行、区域银行、全国银行、上市银行到综合银行集团的多次跨越。公司治理理念也经历了从股东利益至上到兼顾利益相关者,并最终到倡导以多种方式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阶段。这其中的内在推动力正来自于战略投资者的治理理念共享。

从2000年我们第二次扩股引入八家大型全国性企业,到2003年引入包括国际金融公司在内的3家国际性企业,再到2007年成为一家公众公司,每一次股东结构的变化都带来我们对公司治理理念的学习与思考。

比如,我们善于学习国际同业在公司治理上的先进理念,在2003年就提出两个转型,即经营方式转型和盈利模式转型。两个转型的重点就在于差异化经营与多元化发展,包括“绿色金融”。今天来看,这日益成为兴业银行与其它银行的显著区别。

通过践行“绿色金融”,深化“赤道原则”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进一步升华了自身的公司治理理念,提出要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追求经济、环境、社会、企业的和谐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

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定向增发,引入的是综合实力雄厚,有着丰富合作资源,并高度认可本行长期投资价值的战略投资者。我相信,正如早年我们所引进的那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一样,通过构建资本纽带,此次引资绝不仅仅是资本的扩充,更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提升,这对于兴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记者:投资者已经看到历次引资给贵行所带来的跨越发展,那么兴业银行又是如何将这种“正能量”惠及社会?

高建平:我举一个“银银平台”的例子。

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突破了国内商业银行以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为主的传统思维,在国内首家将中小银行类金融同业作为重要的客户群体开展营销和服务,着重于强调中小金融机构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透过“银银平台”,通过网点、产品、IT的共享,平台参与各方能够有效弥补网点不足的劣势,极大地延伸服务渠道。也就是说,“银银平台”各加盟银行的客户,持有各自的银行卡,就可以在“银银平台”全国联网的近两万个银行网点办理基本银行业务。

这个平台事实上实现了四个方面的重要创举:一是通过联合中小银行分散的区域性网络,建设一个全国性支付结算服务网络平台,使中小银行的服务版图从区域延伸到全国;二是中小银行可借助“银银平台”丰富自身的金融产品,有利于提升各自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三是“银银平台”超越了同业竞争,建立了实现共生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四是通过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中小银行在网络机构、金融功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避免了金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节约了社会资源。

“银银平台”的标志是一朵莲花,实际就意味着联合、共享。换句话说,兴业银行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接入各方都可以在这里交互畅行,并根据各自提供的渠道资源和交互的业务量收取或支付对等费用。这使得之前局限一隅的金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无限广泛的使用,节约资源、提升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兴业银行的角度看,这种共享也促进了我们更好、更快的发展。因为客户总是不断地提出新的需求,我们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自身服务手段、服务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记者:那么兴业银行又如何与投资者共享其跨越发展呢?

高建平:说到这,银行的现金分红是市场最为关注的。兴业银行公开上市五年多来累计现金分红131亿元,占五年累计可供投资者分配利润的21%;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占近3年年均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率达到48.41%。未来三年,在此基础上,还将根据利润实现和资本充足情况,稳步提高现金分红比例并逐渐稳定在合理水平。

实际上,随着公司治理理念的提升,兴业银行对成长、共享的理解已不止停留在分红等个别财务指标上,而是更多建立在我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上,强调以稳健、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推动银行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以此实现企业与投资者利益共享的最大化。

以上市五年来的发展情况为例,兴业银行在业务、财务、资产质量等硬性指标及风险控制、公司治理等软性指标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的发展显示出良好的持续性。从业务规模上看,兴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从2007年初的6000多亿元增长到今年三季度末的近3万亿元,增长了3.8倍;股东权益从162亿元增长到1379亿元,增长了7.5倍;从经营效益上看,五年多来累计实现税前利润1349亿元、税后利润103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比上市前的2006年全年增长了6倍;从资产质量上看,不良贷款比率从2007年初的1.53%降到今年三季度末的0.45%,同时拨备覆盖率从126%提高到431%;从员工队伍上看,全行在职员工人数从2007年初的1万名增长到今年三季度末的3.8万名,五年来新创造了近2.8万个就业岗位。

可以说,近年来兴业银行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带来的价值提升,不仅创造了可观的财务回报,而且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而这种社会效益反过来又将为银行的持续发展、股东回报的持续提升提供最强力的保障。这是一种真正的共享、多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好一家企业很不容易,而要成就“百年兴业”,更要具备足够高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历史潮流、浩浩荡荡,身处一个相互依存、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社会,只有那些真正着眼可持续发展,能够真正惠及所有利益相关者、惠及全社会的企业,才能经受住历史潮流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