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资产证券化发展新常态

——访兴业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戴晓渊

【财新网】(实习记者 张馨梦)

“银行为什么要做证券化?是不是信贷规模宽松、资本充足,就不做这个事了?”5月9日,在财新传媒举办的“中国资产证券化领军者论坛”上,兴业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戴晓渊表示,银行将逐渐认识资产证券化的诸多优势,推动其发展壮大。

戴晓渊表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证券化正逐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证券化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证券化释放信贷资源,有利于降低资本消耗、授信集中度,为银行解决期限错配风险提供了工具,这就增强了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能力。

第二,证券化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金融机构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在不增加资本占用的情况下,获得贷款服务收入、持有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收益和佣金收入,这有助于提高资本收益率。

第三,证券化有利于健全市场机制,强化风险识别能力。证券化可以充分发挥投资者共同判断风险、确定资金价格的作用,将原来集中于银行的信贷风险适当分散到金融市场。

此外,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可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去年兴业银行专门发了一期绿色金融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释放出来的35亿资金,全部再次投入到新的绿色产业当中。”戴晓渊举例称,在这一过程中银行既作为发起机构,亦作为贷款服务机构,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

“对所有参与的金融机构来讲,这个业务是一个新事物,金融机构自身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戴晓渊分析到,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仍受利率双轨制因素制约,导致信贷市场与债券市场传导机制还不完善,投资者、发起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也还未成熟和定型,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总体规模偏小,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市场基础环境和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也需要不断完善,等等。

投资人的风险定价参考标准也是目前发行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比如投资人做出投资决策时,不是依据风险定价原理,而是直接参考市场上的理财产品价格确定投标价格”。戴晓渊分析,由于目前刚兑未打破、风险定价体机制不够完善,投资人往往无法合理分析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收益,并做出准确的投资判断。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未来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缓解负债成本压力将成为市场发展新常态。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资产证券化常态化?戴晓渊认为,一是将系统性规划、市场化运作、精细化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今后证券化业务的主要工作方向;二是遵从市场发展规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证券化产品。三是合理确定分支机构利润核算、业绩考核标准,提高分支机构参与证券化业务的积极性。

兴业银行自2005年起就开始参与首批证券化试点,2014年共发行三期资产证券化项目,规模共计151亿元;今年有三期项目报送审批。去年全年,国内共发行66单证券化产品,总规模近2900亿元。

戴晓渊指出,证券化作为金融深化的产物,其发展与宏观制度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客观上还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还面临一些需要在市场发展中加以改善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