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客户破万 长期挑战犹存

时间:2018-6-7  来源:财新网

近年来,在政策鼓励之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方兴未艾。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

6月1日,央行宣布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将部分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纳入其中。这应是2017年三季度央行将绿色金融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以来,又一次较明确的政策支持。

政策激励加码,各家银行纷纷加大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力度。安永数据显示,工农中建四大行2017年绿色贷款余额增速在12%-16%之间;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增速在50%以上;邮储银行增长135%。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绿色金融领域涉足较早的兴业银行,提前三年完成客户数破万的中期目标。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负责人罗施毅介绍,截至今年一季度,该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7222亿元,绿色金融客户数10379户,绿色信贷不良率是0.29%。兴业银行于2015年制定“两个一万”的目标,即2020年绿金业务融资余额破一万亿元,服务绿金客户数破一万户。

对于提前三年完成客户数破万的目标,罗施毅表示,该行不仅将绿金业务纳入分行综合考评,还安排了专项贷款和风险资产额度,例如2017年共安排400亿元专项风险资产、459亿元专项信贷规模,实行专业、专项审批,以此激励经营机构开展业务。

不过,信贷额度的保障只是一个方面。据财新记者了解,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一般是向政府公益事业、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工程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而这类项目的主要特点是资金量大、期限长、回报慢,如果不提高贷款定价,如何保障收益?

对此,兴业银行合肥分行副行长杨健表示,银行和企业、政府的合作不仅有贷款,还涉及存款、结算、项目推荐、财政补贴等诸多方面,考量的是综合收益,“赚不赚钱不单单在于一项业务。”

他还提到,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方面,行内对绿金业务的资金成本做了适当调降,给予一定的差价补贴。同时,地方央行分支机构还会根据当地情况出台鼓励政策,“今年1月到5月,央行省分支机构累计给了8亿元的再贴现额度,都低于市场价。”

不过,亦有银行业人士担心,在内外部政策激励下,不排除会有部分机构出于盈利目的,一味做大规模,或存在“染绿”“漂绿”等搭便车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各部委尚未完全统一绿色标准和认定的情况下。

除了信贷额度保障、FTP定价补贴,绿金整体不良率不高,亦是银行开展该业务的动力之一。例如,据兴业银行合肥分行行长李军介绍,截至2018年4月末,该分行绿色信贷融资余额105.8亿元,绿色信贷资产占比达33.4%,不良率是零,尚未有不良产生。

对此,李军表示,该行设立了专职的、独立于经营部门的尽调团队,加强项目筛选,并持续跟进贷款使用,提前发现、提前处理,加强风险管理。

不过,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绿色产业、项目由于涉及环保、公益和污染防治等市政工程建设,对企业的专业技术、运营管理要求较高,企业本身都是经过筛选的公司,且一般会和当地政府进行合作,涉及政府信用,还款来源比较有保障。

例如,兴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污水处理企业安徽国祯环保有限公司,从事污水处理20年,2014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专业技术较强。此外,污水处理企业本身具有较好的现金流(例如水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还款来源。

原银监会数据显示,目前各家银行绿色金融不良率都不高。截至2017年6月末,国内主要银行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242亿元,不良率0.37%,比各项贷款不良率低1.32%。

除了政府担保的信用贷款,商业银行亦在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抵质押融资机制。例如,兴业银行此前陆续落地了全国首个排污权抵押贷款、首个碳资产抵押贷款。

不过,前述银行业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目前绿色贷款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担保的信用贷款,用环境权益进行抵押的贷款占比较小。一是银行对此类抵押品较谨慎,二是目前此类权益的认定、流转、交易、政策尚不明确,实践中存在较大困难。

对此,湖北省环保厅有关人士表示,排污权抵押贷款试点是最近两三年才开始的,企业拥有排污权,在需要贷款时找银行贷款,用排污权进行抵押,这说明排污权本身是有价值的。但问题是,如果企业将排污权抵押给银行,在贷款有效期来临时,如果企业没法还贷款,银行需要将企业的排污权卖掉。“卖掉意味着什么?按照政策,企业有排污权才可以生产,排污权被银行卖掉了,企业如何进行生产?是不是要停产?这是一个问题。”

罗施毅亦提到,目前环境权益抵质押在法律属性、市场流动性和价值评估等方面有待明确和完善。“希望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强化环境权益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升抵质押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在提到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内生动力和阻碍时,安徽省芜湖市金融办有关人士坦言,好的金融产品需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一个较大的问题是,投入大、回收期长、经济效益外部性更强。例如环境治理工程,环境好了周围居住的人口都可以获益,但是这部分人群并不会为这个项目还款,这时候便需要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

“最大的问题是,就项目论项目,还款难度还是比较大,因此商业银行要持续探索适当的商业模式,找到政银企的最佳结合点。同时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激励和顶层设计。”该人士提到,在解决绿色金融贷款回收期较长问题、碳排放权交易问题方面,应通过综合手段,上下结合,更好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兴业研究亦指出,如果“真金白银”的激励未落实到位,会使得在某些情况下,绿色金融产品的成本更高,例如发行绿债需要支付额外的认证费用,自然难以调动机构内生动力。

据财新记者了解,由于国内尚未形成自觉投资绿色金融产品的绿色投资者群体,目前大部分投资者更关注债券收益率和风险,并不会特别关注是否“绿色”,是“深绿”还是“浅绿”。这也不利于绿色金融产品降低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