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转型下半场:兴业银行投行业务如何差异化探索为实体经济广引“活水”

时间:2020-12-18   来源:《财经》杂志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学者引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言来形容当下银行业的发展概况。

今年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运行产生了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中国银行业所受到的冲击亦是前所未有的,后者面临着息差持续收窄、中间业务收入承压、短期内资产质量压力加大等多方面挑战。但也需要看到,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线上化业务需求显著增长,国内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亦不断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和监管的引导下,中国银行业还承担着让利实体经济的重任。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中国银行业如何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多名银行业人士认为,伴随银行业发展进入“下半场”,未来大型银行将通过“商行+投行”的模式服务实体经济,中小银行则回归本地,增加对地方经济、本地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的服务力度。大型银行与区域银行相互协调,携手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将成为多层次银行机构体系的重要任务。

“商行+投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金融机构在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银行机构体系,加快优化大银行经营发展方式,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表示。

刘鹤副总理的发言既肯定了金融机构在疫情期间服务实体经济所发挥的作用,也为疫情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有银行业资深人士进一步指出,未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处于多层次银行体系顶层的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发展“商行+投行”的业务模式,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在商行模式下,主要通过信贷为主的融资方式扶持实体经济,并在信贷投放上采取各种方式为实体经济让利。

据银保监会披露,今年前8个月,银行业各项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同比多增3万亿元,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21家全国性银行服务收费减费让利1873亿元,预计银行业今年全年可实现减费让利3600亿元左右。

另一方面,投行模式则主要体现在通过债券承销、资产管理、并购融资等方式扶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促进战略新兴产业成长。

近年来,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成为政策发力重点和金融发展趋势,各大商业银行也逐渐把投行业务作为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并在差异化探索中逐见成效。尤其在今年疫情期间,“商行+投行”模式的优势更是凸显。

以兴业银行为例,该行充分利用疫情期间银行间市场多层次产品体系的发展机遇,高效推动多笔市场首单业务落地。先后承销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单疫情防控债(九州通集团),市场首单疫情防控资产证券化产品(华电国际电力),北金所首单民营企业疫情防控债权融资计划。同时,落地多笔国内首批航空运输业疫情防控债等,累计承销疫情防控债近200亿元。

差异化探索,合力向实体经济供“活水”

事实上,从2019年至今,由于中国金融资产供需不匹配,导致金融机构出现资产荒。市场预计,此轮资产荒演绎时间大概率延长,各资产收益率短期内维持低位震荡,金融市场进一步面临“结构性”资产荒局面。

而今年初疫情的暴发,且海外疫情愈演愈烈导致市场担忧转向总需求萎缩,这为原本的金融资产供需不匹配再添一层阴影。

基于上述背景,经营发展向“轻资产”“轻资本”转型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方向,这其中便包括兴业银行。

据了解,近年来,兴业银行顺应经济形势和监管形势的变化,以“轻资本、轻资产、高效率”为方向,形成了“1234”战略体系,以“商行+投行”两个抓手,不断增强结算型银行、投资型银行、交易型银行三项能力建设。

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为打通资金、资本、资管通道,为客户提供财务、财富、财智一体化金融服务,兴业银行旗下“兴财资”资产推介平台应势而生。

公开资料显示,“兴财资”平台将兴业银行标准化债券、并购及银团贷款、股权融资、各类非标资产等客户各类“股”、“债”、“贷”需求进行线上推介。线上推介的资产类型包括城市开发及基础设施类、地产类、租赁类、资产证券化类、股权类、私募债权类、北金所类、非金债券类、金融债券类等十二大门类。

也就是说,通过“兴财资”平台,在企业端,兴业银行可提供更为全面的融资服务,企业客户选择融资模式与渠道将更为便捷;在同业端,兴业银行则开放输出资产供给能力,为同业机构提供资产推介服务,全面提升同业合作效率。

兴业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伟透露,“兴财资”资产推介平台自2019年12月成立以来,已累计对接项目落地近150个,其中,保险机构对接项目落地近200亿元,储备项目规模合计近500亿元;信托机构对接项目落地近400亿元,储备项目规模合计近600亿元;证券机构对接项目落地近200亿元,储备项目规模合计近300亿元;租赁机构对接项目落地近100亿元,储备项目规模合计近200亿元。

有银行业资深人士直言,兴业银行通过双向赋能,打通投融资“任督二脉”,无缝衔接资金端和资产端,有效突破“融资难”与“资产荒”悖论的尝试。“兴财资”的推出,一方面可以为企业金融客户提供涵盖“股”“债”“贷”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实体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为该行合作机构提供了优质便捷的资产供给渠道,凝聚多层次金融机构合力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金融“活水”。

搭建投资生态圈,为实体经济“减负”

受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如何寻找到优质资产成为金融机构共同的难题。要想得到合作机构的信任,资产推介平台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保证平台上发布的每一笔资产都是“好”资产。

陈伟以“兴财资”平台为例指出,后者主要依托于兴业银行专业的信用研究和风险管理体系,解决投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风险与定价偏离的问题,将兴业银行超过70万企金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兴业银行的专业判断和筛选,发掘更多“好”资产。

具体从业务层面来看,兴业银行在“兴财资”资产推介平台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会筛选具备一定投资判断能力的同业机构进行合作准入,在合作机构独立判断投资可行性的情况下开展相关业务。同时,“兴财资”资产推介平台严格按照运营管理规程,由总行投资银行部对不同类型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发布、报送、跟进、下架等,确保推介业务在合规、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进行。另据了解,目前“兴财资”资产推介平台成功推介落地项目中,未出现相关违约情况。

“兴财资平台除了将客户需求与投资机构进行高效撮合以外,我们还希望与合作机构一道共同探讨投资策略,共同把控投资风险,对满足各方投资准入的项目进行联合投资,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陈伟强调。

截至2020年9月末,“兴财资”资产推介平台合作机构已突破120家,并向包括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保险资管、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股权投资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线上推介项目规模超2000亿元,已获得投资机构批复项目近1200亿元,项目已落地超700亿元,尚有大量项目处于持续开展过程中,逐步营造构建出适合企业客户融资、同业客户投资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陈伟直言,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一定要找准区别于券商投行的定位,前者的优势在于具有全面的客户覆盖网络,投行业务不仅仅服务于大中型客户,对于在实体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小微企业,商业银行更能发挥自身优势。未来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应该在直达实体经济的投行产品上做出更多创新,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未来兴业银行将继续秉承为实体企业融资‘减负’的理念,进一步提升企业直融产品服务能力,打造兴业投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