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资2.0时代的兴业银行实践

(来源:财新网)

第十五届财新峰会ESG专场暨中国ESG30人论坛2024年会于11月9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寻找价值之锚”,与会嘉宾结合银行的ESG实践与管理展开深入讨论。兴业银行董监事会办公室总经理夏维淳代表兴业银行出席论坛并分享了ESG投资2.0时代的实践。

夏维淳表示,当下ESG行至“深水区”,一方面意味着各参与方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对参与方的ESG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兴业银行正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持续加强ESG治理架构和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实现银行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共赢发展,走出了一条兼顾国际标准和中国特色的ESG实践之路。

行至“深水区” 新时代背景下ESG的路径探索

向前追溯,在ESG理念被提出之前,已有“责任投资”“绿色金融”等与之密切关联的概念提出。2006年,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发布,同年高盛公司发布了一份ESG研究报告,将环境、社会、治理概念整合在一起——ESG概念被明确提出。

2023年,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发布首套全球ESG报告标准,为各国公司披露统一的气候和可持续信息提供了国际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各国公司之间的可比性。

放眼国内,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和细化。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美丽中国建设、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以及“双碳”目标建设等一系列政策,都在不断丰富ESG的内涵与外延。

与此同时,ESG信息披露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具体。今年5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标志着中国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雏形初现,其后续的正式发布与生效实施,将推动中国企业在ESG领域更标准化的披露。

夏维淳认为,开展ESG工作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政策,真正探索出一条ESG工作的“中国路径”。作为国内银行业ESG实践的先行者,兴业银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有20年历史。早在2004年,兴业银行就引进了国际战略投资者IFC,在国内率先推出能效融资产品,开始践行绿色金融;随后成为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I)全球创始成员,还成为国内率先签署联合国《立即实施碳中和》原则的银行。

新时代背景下,兴业银行倡导将ESG、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协同起来,探索ESG本土化“路线图”,加快形成更加强调政治性、人民性的中国式ESG实现路径。

在G领域,兴业银行在董事会层面,将原来的战略委员会更名为“战略与ESG委员会”,由董事长担任主席;在总行层面设立ESG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各专门委员会以及工作小组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全面推进ESG管理体系建设,在业内率先建设ESG管理中心,搭建具有行业前沿水平的ESG决策与管理机制,形成“策略”“执行”“绩效”“沟通”四大管理模块闭环管理,并编制年度ESG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全面融入公司战略、重大决策、日常经营和员工行为,持续提升内部治理能力。

在E领域,兴业银行加大绿色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统筹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和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将ESG风险评估体系创新运用到相关行业授信流程中。成果也是实实在在的。据2024年上半年财报披露,截至2024年6月末,兴业银行绿色融资余额2.13万亿元,其中绿色贷款余额91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1%,绿色贷款所支持的绿色项目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016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409万吨、年节水量1047万吨。

在S领域,兴业银行利用银行链接百业的特殊性,关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普惠小微等金融服务薄弱领域,打通“最后一公里”,以优质金融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兴业银行持续提升金融可得性、覆盖面和精准性,建设运营“兴业普惠”开放式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非金融”的全方位综合服务,并探索出以金融特派员为“友”、以物联网为“手”、以卫星为“眼”的乡村金融服务新模式。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兴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54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9%,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涉农贷款余额72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9.38%。此外,兴业银行还将民生福祉与金融服务有机融合,深耕养老金融业务领域,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长期专注公益事业,真正做到“金融向善”“金融为民”。

先进的ESG治理体系和管理理念,逐步树立了兴业银行的国内银行业ESG标杆形象。目前,兴业银行明晟(MSCI)ESG评级为AA级,成为唯一一家连续五年获得境内银行业最高评级的银行,以及首家入选标普全球《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的境内银行。

夯实竞争力 塑造上市公司长期价值

近年来,除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多主体将ESG作为组织可持续治理的新观测维度外,伴随着全球绿色转型加速推进、海外市场的变化以及国内外监管的持续推进,ESG在资本市场、投资领域的发展也已进入2.0时代。

今年4月,我国三大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明确表示上市公司应当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公司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活动中,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健全公司治理,不断提升公司治理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

从上市公司来讲,未来ESG表现将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更加密切相关。随着披露体系越来越健全,今后会有更多的ESG投资机构参与对上市公司的投资。

数据是直观的。以兴业银行为例,在主动投资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共有140家外资机构持股兴业银行,其中签署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的机构占比约36%;被动投资方面,持股兴业银行的ESG ETF中与明晟指数挂钩的占比高达91%。据“标普全球”的分析数据,兴业银行去年明晟ESG评级自A级升级为AA级后,某支ESG主题指数基金对其持股数量提升127.65%,是另一支非ESG主题指数基金增长速度的8.7倍。

不难理解,从资本市场而言,ESG表现可以有效反映企业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和抗风险能力,甚至可以看作资本市场机构投资人的一种“风险排查机制”。因此,ESG理念正日渐成为投资者评估企业经营的重要指标,甚至被视为企业的第二张财报。

据中金公司研究预测,中国ESG投资规模预计于2025年达到20万亿元至30万亿元,占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的20%至30%。迅速增长的ESG投资规模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基于此,企业有动力将ESG理念融入组织战略和重大决策、日常经营管理,主动编制ESG报告,对企业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夏维淳也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良好的ESG表现势必会促进公司长期价值的回归。

同时,对于银行而言,发展ESG意义不止于“作为上市公司本身”,还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好资源配置的作用,银行可以通过给客户做ESG评级来调整信贷规模,“ESG做得好的企业风险相对比较低,银行可以增加对它的信贷投放。”

在具体实践中,夏维淳提出“在过去财务报表的基础上新增一张表”的做法。“未来我们可能要基于碳足迹、碳账户建立一套表格,甚至是E和S、G一块,这两张表结合起来考量给企业的融资。”

在高效的ESG管理体系下,兴业银行积极探索可持续金融创新实践,主动肩负绿色领军银行的责任与使命。在推动ESG“本土化”的同时,面对我国低碳转型和民族企业“出海”等需求,将ESG领军优势转化为差异化服务能力,创新探索“金融+非金融”可持续发展服务模式,探索将ESG的理念植入企业基因,助力我国企业持续增强“出海”竞争力。

如兴业银行苏州分行一家客户,在境外融资时面临要提升企业ESG管理能力的难题。兴业银行通过总、分、子公司多方专业力量,助力企业梳理其内部ESG相关指标和管理体系,搭建ESG管理架构,提供ESG管理绩效提升建议,帮助该企业实现Wind ESG评级从BB提升至BBB,行业排名从第86名提升至第6名,有效降低了客户境外融资成本。兴业银行不但实现自身的“从绿到金”,也帮助客户实现“从绿到金”。

“通过运用好ESG工具,兼顾政治意义、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家银行才能行稳致远,才能与客户共赢,获取未来长期价值。”夏维淳表示。

结语:展望未来,ESG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各方评级与标准的相继落地,我国ESG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这些都为行业行稳致远提供更精准的指引,也对开展ESG实践提出更高要求。

一个共识是,未来ESG 工作的重要性、专业性、精细化标准将不断提高,与企业价值回报的关联度会更加紧密。作为国内较早重视和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行业之一,兴业银行等各大银行的传播ESG理念、推动ESG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但,行且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