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张名片”兴业银行领跑股份行的发展逻辑

时间:2022-3-4 来源:证券时报

明晟(MSCI)最新发布2021年度ESG评级结果显示,兴业银行再次获评A级,处于国内银行业最高水平,也是国内唯一连续三年获评A级的银行。在当前“双碳”背景下,将“绿色银行”作为重点打造的“三张名片”(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之首的兴业银行,已成为国内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领跑者。

事实上,这家诞生于福建的全国性股份银行,从地方银行起步,到区域银行、全国银行、上市银行,再到横跨境内外、金融牌照齐全的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从同业金融到金融市场,再到绿色金融、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兴业银行总能把握大势、顺势而为,不断开辟新蓝海,形成差异化竞争新优势,不断开拓创新、拼搏奋斗,成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跻身全球银行20强、世界企业前200强,亦成为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缩影和典型样本。

图表:近三年股份制上市银行MSCI的ESG评级情况

"/

资料来源:MSCI

“爱拼会赢”:蝶变跃升的内在基因

兴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实现“蝶变跃升”的生动样本。

198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兴业银行在福州成立。当时,中央决定恢复和组建一批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应运而生。与兴业银行成立背景相似的银行还有早一年成立的深圳发展银行、同年成立的广东发展银行以及随后成立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等。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如今,海南发展银行已不复存在,深发展被平安银行合并,广发银行几经易手后已非广东省金融资产。兴业银行算是同期成立的几家股份制银行中留下来的“火种”,并且不断“燎原”,发展成为福建省金融龙头企业,稳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截至2021年末,福建160多家A股上市公司里,兴业银行总市值,位居第二,仅次于宁德时代;在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总资产、净利润、总市值等多项指标均排名第二,仅次于招商银行。

图表:股份制上市银行最新市值(亿)对比

"/

资料来源:Wind

相较于招商银行的起点深圳、浦发银行的起点上海、广发银行的起点广州,兴业银行的“根据地”并不具备优势,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

福建依山傍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便有浓厚的商业文化和市场化基因,近现代以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引领时代风潮。作为兴业银行大本营,福建省近年来经济发展也十分抢眼,2021年GDP位列全国第8位,民营经济活跃,福州、泉州等城市发展强劲,GDP均突破万亿大关,为兴业银行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正如这首广为人知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所总结的,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爱拼会赢,是烙印在福建人骨子里的精神。

正是这样敢于拼搏的内在基因与深厚的闽商文化成就了今日兴业。

兴业银行近日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再次交出了一份亮丽成绩单: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212.36亿元,同比增长8.91%;归母净利润为826.8亿元,同比增长24.1%;近年来不良贷款率稳步下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13.94%,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

战略转型:谋定而动久久为功

30多年来,兴业银行走得并非一路坦途。历经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经济周期洗礼,新冠疫情考验……面对经济社会和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兴业银行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适变而变,前瞻调整优化战略布局,抢抓机遇,占据先机,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

在外界看来,兴业人“眼光很准”,而这与公司清晰的战略定位与坚定的执行力不无关系。回顾兴业银行历年年报披露的发展战略,从大投行、大财富、大资管,到“三型银行”,再到“商行+投行”、“1234”战略体系,兴业银行的战略体系既契合兴业实际,一脉相承,又顺应形势变化不断升华。

图表:近年来兴业银行业务发展战略

"/

资料来源:兴业银行年报

其中,近年来比较典型的莫过于同业业务的调整转变。2017年开始,国家经济工作重点从“稳增长”转为“调结构”,“紧货币、严监管、强治理”成为新时代金融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同业资产负债占比较高的兴业银行面临较大压力。

面对挑战,兴业银行刀刃内向,从2016年四季度开始提前主动压缩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在保证规模稳步增长、不缩表不失速的情况下,大力推进资产负债表重构,实现了业务结构与经营模式平稳转型。

一方面,兴业银行大力压缩非标债权投资,加大标准化债权投资力度,截至2020年末,公司压降非标债权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增加标准化投资规模6000多亿元;另一方面,兴业银行坚持客户为本夯实经营基础,大力提升表内存贷款占比,压缩同业资产负债规模。截至2020年末,公司各项贷款占总资产比例、一般性存款全部负债中的占比均超过50%,同业负债占比下降近13个百分点。

正是这次及时且有效的战略调整为兴业银行上一轮五年规划顺利收官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新一轮五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给予兴业银行“中国年度最佳银行”,对兴业银行近几年战略转型成果予以肯定。最新公布业绩快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兴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87.1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9.42亿元;不良贷款率1.1%,为 2014 年底以来最优水平;拨备覆盖率268.73%,较上年末提高49.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

战略确定后,执行力是关键。兴业银行管理层相对稳定,即便期间管理层变更并未改变其战略大方向。去年上任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家进就明确表态,“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

“商行+投行”:打造两个“生态圈”

随着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和国内资本市场改革纵深推进,国内主要银行纷纷提出“商行+投行”战略体系。招商银行在“轻型银行”发展战略引领下持续推进“投商行一体化”策略;工商银行提出“大投行”战略;平安银行提出要走“商行+投行+投资”道路等。兴业银行于2018年开启“商行+投行”战略转型。

在陶以平看来,未来实体经济的融资结构必定会会发生变化,单靠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会让实体经济的杠杆率持续上升,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来降低杠杆率,而提高直接融资的重要抓手就是资本市场。

事实上,银行可以助力资本市场挖掘可持续发展能力好的企业和项目,为企业与投资者对接技术与资金资源。以科创企业为例,这类企业早期发展需要通过天使轮(a轮、b轮、c轮)获取必要的资金支持。银行通过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判断企业的行业性质是否符合国家鼓励的方向、企业的技术实力情况等,从而为优质的企业引荐投资者。

兴业银行在国内较早布局综合金融,具有强大的投行基因和商投联动的良好基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连续多年位居市场第一,综合理财能力连续16个季度蝉联普益标准榜首,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权益投资等投行业务也位居市场前列,同业“朋友圈”广,金融机构合作覆盖率超过90%,同时率先成立的银行业首家研究公司,积极推进投研一体化。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兴业银行持续打造“投行生态圈”“投资生态圈”两个生态圈。其中,投行生态圈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PE、VC等为主;投资生态圈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兴业银行通过将投行生态圈的专业能力与投资生态圈的资金力量整合起来服务实体经济。

今年1月在科创板上市的晶科能源,就是兴业银行践行“商行+投行”战略的典型案例。晶科能源身处清洁能源行业和制造业,生产销售规模巨大、技术研发投入较高,同时面对全球化经营的机遇与挑战,对资金以及配套金融服务都有较高需求。

为满足公司融资需求,除给予晶科集团综合授信 120 亿元之外,兴业银行充分发挥投行优势,帮助公司落地一单6.9亿元的绿色债权融资计划。2021 年,兴业集团各部门联动助力晶科能源在科创板上市,集团内子公司兴业国际信托对其进行股权投资并派驻监事。

图 兴业银行“商投联动”为晶科能源提供综合化服务

"/

晶科能源是近年来兴业银行提出并践行“商行+投行”战略转型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兴业银行充分发挥“商行+投行”优势,聚焦硬科技、大消费、大健康等的细分行业,商投并举,先后投资了孚能科技、中伟股份、顺丰同城,通过新型股票质押、再融资等产品服务于韦尔股份、闻泰科技、百济神州、四维图新等优质实体经济上市公司以及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同时,根据企业不同阶段发展需求,为不少企业量身打造多样化金融服务方案,助力企业不断成长,如A股上市公司凤竹纺织、港股安踏体育等。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出现,意味着兴业银行在“商行+投行”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打法。

绿金样本:起步早、产品全、效果好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在政策推动下驶入快车道,发展水平国际领先。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居世界第二。“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给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基于《绿色产业目录》的行业口径,测算的资金需求为487万亿元,即年均16.2万亿元的资金需求。

“牢记‘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作贡献’的初心和使命,把绿色金融的大旗举得更高,这不仅是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的重要发展机遇。”在去年兴业银行内部一次座谈会上,行长陶以平如是说。

2021年初,兴业银行新一轮五年规划提出,持续擦亮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其中“绿色银行”这张名片,最老牌、辨识度最深刻、同业领跑优势也最为明显。

“起步早、走得准”是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之路真实的写照。2006年,兴业银行引进战投IFC(国际金融公司),与其联合率先在国内推出能效融资产品,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先行者。15年来,兴业银行从首推能效融资、节能减排贷款、碳金融、排污权金融、低碳主题信用卡,到率先承诺采纳赤道原则,设立专营机构,再到建立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绿色金融发展始终走在同行前列。

如今,兴业银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机构,同时也是中国银行业唯一一家和卢森堡绿色证券交易所签订战略协议的银行。截至2021年底,兴业银行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98%,稳居市场前列。绿色贷款最大的优势在于降低风险,这从兴业银行各类风险指标上可以明显看出。2021年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不良率远远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这类优质资产为其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石。

得益于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优异表现,近日,明晟(MSCI)发布了2021年度ESG评级结果,兴业银行获评A级,处于国内银行业最高水平,也是国内银行业唯一一家连续三年获评A级的银行机构。

据了解,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兴业银行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新规划,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进一步强化先发优势。

一是做大绿色金融规模。根据计划,到2025年末,集团绿色金融业务规模要在2020年末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2万亿元,客户规模突破5万户。

二是聚焦碳减排重点领域。围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节能环保、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领域,加大绿色贷款投放力度,加强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集团多元化产品运用,加强授信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不断提升碳减排融资规模和占比。

三是加快碳金融发展。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契机,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碳市场和交易主体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以“融资+融智”为载体,以“交易+做市”为抓手,以“碳权+碳汇”为标的,全面推动碳金融业务发展。

广发证券研报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兴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有望成为兴业银行中长期业绩增长引擎。一是优化信贷结构,改善资产质量;二是拓宽负债来源,降低负债成本;三是促进中间业务收入增加。

数字化转型: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

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银行业如何布局未来?这是整个金融业都在思考的命题。

近日,为全面推进银行业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转型工作要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认知革命。”近日兴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家进撰文指出,兴业银行在业内较早确立“科技兴行”办行方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动信息科技从支持保障向引领创新转变,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数字化转型要贯穿始终,进一步提升战略高度,并完成了“十四五”数字化转型顶层规划设计,积极构建连接一切能力,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

在“1234”战略体系下,兴业银行从顶层设计、数字思维、组织建设、人才队伍等多方面出发,加快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

顶层设计方面,兴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设立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做好战略规划、统筹推动;加快整体数字银行建设,构建强大的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建立企业级财务系统、企业级场景平台、企业级客户视图等,强化数字化转型支撑。

数字思维能力方面,兴业银行通过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大培训、大学习、大讨论,推动全行解放思想、转变理念,构建完善“5+N”培训体系,建立数字化领导力学院,以数字化思维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贯穿到经营管理、产品服务、业务流程、风控建设等全过程。

组织建设方面,兴业银行将集团研发力量整合注入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建立“集中—分布”式八大研发基地,提高市场需求快速响应能力;完善“BA(业务分析师)+SA(系统分析师)”科技业务融合机制,建立共性双线指标,探索双线考核,聚焦战略转型的重点项目试点建立柔性组织,先后落地福建金服云、供应链金融胶囊计划等项目,敏捷迭代模式建设初见成效。

人才队伍方面,兴业银行计划实施科技人才万人计划,外部引进和自主培养并举,力争3至5年内集团科技人员占比达到10%,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