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巨人”释放大能量 银行加快创新助力湖北、浙江两地科创企业发展见闻

时间:8月29日 来源:金融时报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时光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缝纫机是当时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哒哒哒”的脚踏声和“嗡嗡嗡”的走线声深深印刻在了无数70后、80后的记忆里。

不过,随着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交汇,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缝纫机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制造业中的“黑科技”。

走进杰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克控股集团”),电脑平缝机、气动电脑包缝机等高精尖的缝制设备一应俱全,智能验布、智能裁剪、吊挂缝纫等服装“智造”全流程一气呵成。在这里,服装制造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颠覆了人们对“缝纫”的传统认知。

近年来,一大批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见长的科创型企业源源不断涌现,逐步成长为各细分领域的“小巨人”,释放着“大能量”。

在每一片科技创新的热土上,都有银行业为科创企业成长“助跑”的身影。正是这些坚定的金融力量,让无数科创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精的飞跃发展。其中,兴业银行就提供了不少经典案例。近日,《金融时报》记者赴湖北省武汉市以及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等多地进行采访调研时发现,近年来,得益于兴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当地不少科创型企业的技术含金量不断提升,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不断显现,金融助力“小巨人”成长结出累累硕果。

维护银企关系:

不是“曾经拥有”,而是“朝朝暮暮”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台州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它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也是浙江省名副其实的“制造之都”。

正是在这座民营企业占比高达99.57%的沿海小城,诞生了目前全世界销售额第一的缝纫机企业——杰克控股集团。

在1995年成立之初,杰克控股集团还是一家名为飞球缝纫机有限公司的小作坊。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飞球”变为“杰克”,从缝纫机制造的传统产业,走向智能化剪裁的“未来工厂”,杰克控股集团给缝纫机这个具有200余年历史的产品带来了无限想象。

在杰克控股集团成长壮大的背后,始终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持。“2001年到2003年是公司快速壮大的时期,年均销售额从1亿元直线上升到3亿元。”杰克控股集团董事长阮福德介绍说。看到企业的发展有了实质进展,于是,他决定扩大生产。然而,购置土地、建设厂房需要大量的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

“当时企业没有上市,最重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阮福德表示,2005年,兴业银行给杰克控股集团“贷”来了第一笔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也正是从这时起,杰克控股集团和兴业银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扶持一家前景不明的企业,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也需要拥有突破传统的眼光。

“2003年,兴业银行台州分行才正式开业,2005年就要拿出1000万元贷款给公司,属于一笔大额信用贷款。”兴业银行台州分行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然而,当时的兴业银行不仅对这个行业和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对阮福德的为人也相当认可,“像这样踏踏实实做实业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兴业银行一定要大力支持,与企业共成长。”

此后的10年里,兴业银行伴随着杰克控股集团成长、壮大直到成功上市。2011年,兴业银行台州分行决定,以信用免担保为主的方式,给杰克控股集团的授信从4000万元增加到2亿元;2017年6月,杰克控股集团进行员工持股激励计划,兴业银行台州分行5个工作日通过项目审批,帮助企业完成计划,兴业银行也被杰克控股集团列为战略合作银行。

“银行和企业的关系,不应是曾经拥有,而应该是朝朝暮暮。”回顾10年的合作历程,阮福德对兴业银行予以了高度肯定,“在企业有需求的时候,银行鼎力相助;企业成长之后,也一定会给银行带来好的回报。我们希望通过与兴业银行的合作,塑造银企合作的范本,希望更多的银行能这么做,让更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受益。”

支持科创企业:

从“数砖头”到“数专利”

瑞安,这个温州市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却是我国包装、印刷机械的重要生产基地,生长着上万家传统制造企业。

从“小而多”走向“精而强”,当前,在瑞安这片发展制造业的热土上,一批以专精特新见长的科创企业,正在成长为国家重点“小巨人”,瑞安华联药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药机”)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走进华联药机,机声隆隆,各种制药机器井然有序地运转着。

从打造中国第一台平板式泡罩包装机开始至今,华联药机已成功打造由泡罩包装机、自动装盒机、捆包机、装箱机等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成为中国药品包装机械的行业龙头企业,为食药行业生产包装提供了高速、稳定、现代化的一流装备。

知识产权多、固定资产少、研发投入多、前期资金需求量大……一直以来,“轻资产、重技术”是科创企业的主要特征,华联药机也不例外。由于缺乏固定资产,传统的信贷模式在面对科创企业技术成果时无法实现有效赋能。

在缺乏传统抵押物的情况下,科创型企业能否通过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获得成长壮大所急需的资金?记者在温州市多家科创企业走访中发现,这一问题已有了肯定的答案。

为了惠及更多科技型企业,近年来,兴业银行温州分行联合温州市科技局、财政局等多部门,开启了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工作。

“技术产权证券化发行的产品底层资产完全依托于技术产权,不涉及房产、设备等有形资产,突破了传统融资方式的限制,创新打通了企业技术流与资金流之间的壁垒。”兴业银行温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从“数砖头”到“数专利”,化“知产”为“资产”,兴业银行温州分行通过金融手段,将技术产权转变为资金资本,探索出了一条让中小科技型企业批量获得高额度、长期限、低成本融资的新路径。

“在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开始之前,我们在银行贷款需要抵押和担保,年化利率一般要6%。通过技术产权证券化,我们目前的贷款利率低至4%,兴业银行切切实实帮我们解决了融资难题。”华联药机董事长袁晓雷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兴业银行通过技术产权证券化业务为华联药机提供了1500万元3年期低成本融资,帮助企业盘活了专利资产,将知识产权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知识产权是衡量城市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科创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作为项目协调人或主承销商,兴业银行温州分行已成功发行三期技术产权证券化产品,实现了“温州技术产权证券化”在深交所、上交所、银行间交易市场三个主流资产市场的全渠道覆盖,帮助48家温州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5.9亿元。

解决融资难题:

做“向前一步”的金融服务者

通过信息采集,维护着现实世界的交通秩序;凭借以图搜图,就能精准锁定犯罪嫌疑人……现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正在通过一颗“超级大脑”,在数字世界中进行记录、分析和判断。这一切,已经在武汉中科通达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通达”)的技术支持下得到了实现。

“智慧一座城,通达千万家。”从15年前一家不到10人的小公司,到如今给城市公交干警提供完善解决方案的上市“金种子”企业,中科通达通过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开发的多年深耕,现已成为该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不搞研发是等死。”中科通达董事长王开学颇有感触地说,自2007年成立至今,中科通达一直将“技术基因”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坚持走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之路。

然而,每年高达上千万元的研发经费投入,引入大量计算机、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高端人才,肉眼可见的“烧钱”,让企业也曾多次面临“无米之炊”的局面。

“我们这类企业主要面对的是G端客户,业务来源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中科通达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除了提供信息化核心软件平台,企业的更大成本集中在硬件等劳务外采部分,需要大量垫资,而客户端的应收账款回款速度较慢,公司面临一定的现金流压力。”

面对中科通达的融资难题,兴业银行不仅及时提供了金融支持,还针对企业不同成长周期的资金需求,量体裁衣提供了精准有效的服务方案。

“我们与兴业银行的合作开始于2020年,当时公司正处在IPO申报阶段,考虑到审核周期不确定性,公司需要拿到尽可能多的债务融资授信资源。”中科通达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当时,兴业银行武汉分行以信用方式为中科通达批复了6000万元贷款额度,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粮草充足’。”

在中科通达上市后,兴业银行也不断调整金融服务方案,不仅将授信期限从一年增加为两年,还积极对接企业上下游产业资源,为中科通达在市场信息获取、上游合作等方面拓宽渠道。

“真正的管理是向前一步的服务。”王开学说,在多年来的合作中,兴业银行对中科通达的金融需求响应速度最快、服务品质最好。“在合作的银行中,兴业银行武汉分行真正做到了‘向前一步的服务’。”

创新服务方式:

以“技术流”助攻“技术派”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经济体系中最具发展活力的市场主体,是创新体系中最具潜力、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意义重大。

为了帮助科创型中小企业减轻负担、增强发展后劲,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让更多金融“活水”持续流向科创型企业。

兴业银行将科创金融作为五大新赛道之一,致力于为各类科创企业提供优质综合金融服务。近年来,兴业银行充分发挥“商行+投行”优势,持续完善股债贷一体化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培育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

为了提升科创企业金融服务的精准性,自今年1月以来,兴业银行开启了“技术流”评价体系试点工作,从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密集度、科研团队实力、科技资质、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等15个维度对“技术派”企业进行考察,推动科技创新在金融领域的信用化,进一步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

“银行对于企业资质的评估,以前往往建立在‘资金流’(财务报表)基础上,而推动运用‘技术流’风控评价体系,搭配尽职免责等保障体系,真正把科创企业软实力转化成融资硬通货。”兴业银行杭州分行中小企业部副总经理王章纯介绍说。

为积极响应“人才强国”战略,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兴业银行于今年3月创设推出“人才贷”产品,助力引才用才。据悉,“人才贷”聚焦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和省市高层次人才,通过“技术流”评价体系,把人才价值量化作为信贷审批依据,最高可为人才服务企业配置2000万元的信用贷款。

《金融时报》记者从兴业银行了解到,截至2022年6月末,兴业银行服务科创企业客户超过4.4万家,贷款余额近2800亿元;通过“技术流”评价体系审批金额突破1万亿元,投放金额1165亿元;为109家人才服务企业提供授信敞口支持8.4亿元。在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企业中,近半数与兴业银行有业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