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责任担当 服务国家经济发展
上市十年来,兴业银行始终牢记“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的使命,扛起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过金融服务切实推动国家战略的落实、地方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共成长。
十年来,兴业银行综合利用多元经营优势,积极服务和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自贸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促进自身业务的转型与发展,推进产业基金、银租互动、中长期融资工具、供应链贸易融资及跨境金融产品的应用与发展。
在当前供给侧改革深化期,兴业银行紧紧抓住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关键抓手,坚定推动企业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同时,通过加大有效金融供给,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有效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推动了先进产能的提升,为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贡献了积极力量。
十年来,兴业银行高速发展,网点遍及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设立香港分行,进军海外市场。兴业银行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积极参与地方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加大对地方经济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与地方经济共成长。
一、 差异化服务国家战略
与其他同类型银行相比,兴业银行拥有银行、信托、租赁、基金、期货、消费金融等多个金融牌照,是国内牌照最为齐全的商业银行之一,该行充分发挥现代金融服务集团优势,加强集团业务协同联动,积极推进债券、信托、租赁、基金、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的创新,有效满足“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中实体企业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服务需求。
“一带一路”:以“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受益客群为重点,加大对基建、交通、文化、旅游、贸易、新能源等行业企业及沿线重点区域内企业的支持。基本实现“一带一路”规划涉及省市分支机构全覆盖,参设国内规模最大的丝路专项基金——丝绸之路黄金基金、中国铁路发展基金、广东省铁路发展基金等;主承销发行全国首批支持“一带一路”中期票据、首单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永续中期票据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支持环首都经济圈区域以及区域产业批量转移的国家级园区建设及优质实体企业项目融资。支持京津冀三地实体行业客户1550户,融资余额8269亿元;子公司兴业金融租赁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累计投放金额161亿元。
长江经济带:重点加强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和升级项目对接,积极支持电子、汽车、石化、节能环保、有色金属等产业发展。支持长江经济带省份实体行业客户7913户,融资余额2559亿元。子公司兴业金融租赁在长江流域累计投放金额合计671.51亿元。
案例
参设中国铁路发展基金
2014年,兴业银行通过控股子公司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兴业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了中国铁路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型基金)的初始设立,并出资20亿元认购优先股,率先支持国家铁路建设,助力国家战略行业发展。该基金对于重点保障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资本金来源、支持“一带一路”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设广东省铁路发展基金
2015年,兴业银行通过子公司兴业信托设立信托计划参股广东省铁路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路发展基金公司”)。该基金公司经广东省政府授权成立,首期募集规模400亿元,兴业信托以信托资金出资30亿元参股。
参设丝绸之路黄金基金
2015年5月,为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兴业银行通过子公司兴业基金和兴业信托参设国内规模最大的丝路专项基金——丝绸之路黄金基金,认购了20%的份额。丝绸之路黄金基金将募集、管理一个母基金和若干子基金,包括黄金ETF基金、黄金资源并购基金和黄金投资基金等,旨在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囊括地质勘探、采掘冶炼、金品销售、黄金租赁、黄金交易和黄金投资等在内的综合性产业链体系。
二、 综合施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兴业银行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随着综合化经营渐入佳境和“大投行”业务的发展,兴业银行通过债务融资工具、股权质押融资、产业引导基金等多种直接融资方式,结合多牌照优势,推动非金融企业加大直接融资比重,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积极关注、审慎推进债转股试点,有效帮助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债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主渠道, 兴业银行充分发挥其在降成本、去杠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地位,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票据、中期票据、永续债等债务融资工具,缩短融资链条,筹集低成本资金。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兴业银行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主承销规模突破4000亿元,承销规模稳居股份制银行第一,全市场第三,发行利率比贷款平均约低1.075个百分点,仅2016年全年就为企业直接节约财务费用超过70亿元。
优化融资结构,加大直接融资比重,离不开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其中,新三板定位于为创新型、创业型和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兴业银行在2015年6月推出专门为新三板企业量身定制的创新产品——“三板通”,提供三板贷、三板股权质押融资、投联贷、投贷通等四大类产品,其中“投联贷”和“投贷通”是兴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的股债联动产品,致力于降低小微企业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
不仅如此,兴业银行还以国家逐步放开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试点为契机,积极布局“科技金融”和“创业金融”业务,并依托2011年推出的“芝麻开花”中小企业成长上市计划,为企业提供引入资本业务、上市(IPO)服务业务、新三板挂牌业务、投联贷、新三板挂牌融资等一揽子、全流程金融服务,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末,“创业贷”累计落地户数40户,落地金额3442.77万元。与合作的“新三板”挂牌客户共计1848户,开户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共计近万家。
增加有效金融供给
近年来,兴业银行持续创新完善产业基金产品,通过与政府、大型企业集团成立产业基金,在不断增加金融供给的过程中助力降低实体经济杠杆。2016年8月,兴业银行与福建省财政厅共同发起成立200亿元福建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引导基金,借助PPP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上优化债务结构。目前储备项目6笔,合计总投资166.45亿元。
兴业银行联合子公司兴业信托推动设立的50亿元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产业基金,则创新通过股权债权组合投资方式,将资金投资到已取得软件新城项目建设运营特许经营权的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发展有限公司,助推西安乃至陕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而通过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使企业获得资金用于偿还部分债务从而降低杠杆率,也是兴业银行“产品工具箱”里的重要工具之一。
以兴业银行主承销的10亿元全国首单循环购买结构资产支持票据——“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度第一期信托资产支持票据”为例,兴业银行创新通过内外部增信及公开发行的结构设计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该票据以九州通向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销售药品及医疗器械产生的应收账款作为基础资产,产品优先级、次级占比分别为77.7%和22.3%。优先级同时采用本息偿付次序分级的内部增信措施和差额补足的外部增信措施,评级达到AAA级。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降低企业杠杆率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对此,兴业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林舒透露,兴业银行积极关注、审慎推进债转股试点,针对具有潜在价值、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高杠杆企业,严格按照市场化原则尝试推进债转股,明确转股实施机构、转股条件和价格以及退出方式,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财务杠杆和偿债负担。
以创新推动降成本
兴业银行依托综合化经营优势,整合多个市场资源,为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融智”的综合化融资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果。而在此过程中,通过创新打好组合拳,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则成为兴业银行有效助力去杠杆的又一启示。
作为全国最大的烟卡生产企业,山东太阳纸业有限公司一直是兴业银行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近年来,该公司为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急需转型创新。针对企业需求,兴业银行联动兴业信托、兴业租赁等子公司,为其办理了7000万元定向增发、3.88亿元并购基金、6亿元银租贷等业务,大大降低了该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效促进了其绿色转型。
与此同时,为切实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兴业银行持续落实减费让利,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在中间业务手续费上,除原有免费项目外,兴业银行特别针对小微企业额外免除法人透支承担费、承兑承诺费、日常财务顾问服务费等8项收费项目。在融资利率上,则针对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兴业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对于合作优质、信用记录良好的贷款客户,给予利率优惠政策,帮助客户节约融资成本。
兴业银行还把眼光转向境外,借助兴业银行香港分行、自贸区分行和其他境外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从境外银行借入本外币资金,开辟低成本融资新通道。
为节约赣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成本,兴业银行积极推动产品创新,向境外银行出具保函,借助租赁公司通道,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为赣州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发放融资700万美元,综合成本为基准利率下浮5%,远低于当时市场利率。
兴业银行对接福建省补短板重点项目规划
兴业银行主动对接福建省补短板重点项目规划,重点聚焦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社会事业等领域,计划新增投放500亿元资金支持福建省首批“补短板”重点项目建设。截至2016年末,兴业银行在福建省“补短板”意向沙盘中储备项目157个,已批复项目64个,授信金额311.78亿元,已向莆田华映光电华佳彩6代面板线、三明防水排涝系列、厦门轨道交通一号线等重点“补短板”项目建设投放资金23亿元。
兴业银行出台方案支持福建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2015年8月,《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颁布仅一个月,兴业银行即出台支持福建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重点为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系统软件研发、传统产业智能改造、智能装备产业园区建设等四类企业提供融资,帮助企业提质增效。截至2016年末,兴业银行为福建省智能制造产业批复授信372.73亿元,累计投放210.47亿元,有力支持了嘉泰数控机械公司、百宏聚纤科技实业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公司等一批智能制造企业“换挡提速”。
三、 扎根地方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上市十年来,兴业银行实力不断增强,网点布局已经覆盖到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和各个主要城市。十年来,兴业银行各分支机构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充分发挥兴业银行作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集团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围绕支持地方重大项目、民生工程、扶贫开发等项目,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兴业银行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央精神,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
案例1:兴业银行服务地方经济不遗力
2016年10月10日,由福建省财政厅和兴业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的“福建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引导基金”(以下简称“PPP引导基金”)召开第一届理事会,审议通过了基金募资方案和基金投资策略等议案,从而宣告这支总规模200亿元的PPP引导基金正式启动运作。
该基金期限10年,目前已经完成工商注册,重点投向纳入福建省省级PPP项目库且通过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PPP项目。此前,福建省财政厅已印发《福建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着手制订项目准入指引和审批流程,进行项目摸底和初步筛选。
我国目前正着力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构建现代财政制度。PPP引导基金可增强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PPP领域。同时,通过PPP基金管理团队的专业化运作,为福建省PPP项目提供投融资和咨询服务,可保障PPP 项目推广运用规范有序,调动市县政府推广运用PPP模式的积极性,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福建省PPP落地项目走在全国前列。截至7月30日,福建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已签约落地项目34个,占全国录入平台总项目数的比例为13.65%,已落地项目总投资517亿元,引入社会资本方46家。
作为唯一一家总部位于福建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近年来兴业银行持续发挥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鼎力支持福建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机制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积极探索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改革的新模式。
同时,兴业银行始终保持创新进取姿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通过产业基金配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掘并把握了新的市场机遇。今年以来,分别参与发起设立国华军民融合发展基金和福建技改基金,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载于2016年10月10日 兴业银行官网)
案例2:践行绿色金融助力地方经济 兴业银行一路前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8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兴业银行的28年,是拼搏创新的28年,更是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28年。
从1988年成立至今,兴业银行始终坚持“真诚服务,相伴成长”的经营理念,现已发展成为拥有银行、信托、租赁、期货、资产管理等多金融牌照的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净利润近500亿。
而作为其在西部的重要支点——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立足成都、扎根四川,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品牌形象日益提升,其所倡导的“绿色金融”,更是成为兴业银行一张靓丽的名片。
10年磨一剑
探索“寓义于利”的绿色发展理念 提起绿色金融,通俗地讲就是金融机构将环保、节能、低碳作为投融资决策的考虑依据。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兴业银行深耕“绿色金融”,创造了业内诸多“第一”,2006年5月,兴业银行在国内首推能效融资产品。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此后,兴业银行在国内最先提供碳金融综合服务、首家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和碳资产质押贷款、首家发行低碳信用卡、首家推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综合解决方案……兴业银行将发展“绿色金融”与经营行为相融合,逐步探索出“寓义于利”的绿色发展理念。截至2016年6月末,兴业银行累计投放绿色金融融资突破9000亿元,余额超过4300亿元,支持了6000多个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在践行“绿色金融”方面同样成绩显著。成都分行运用绿色金融工具支持“美丽巴蜀”建设,2015年以来,成都分行环境金融业务累计投放超过50亿元,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包括水电、垃圾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自来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等领域。 同时,成都分行积极响应成都市委“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号召,紧紧围绕总行绿色金融布局,加快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截止2016年7月,成都分行环境金融业务新增投放12亿元。其中为龙泉自来水厂投放3亿元,支持龙泉自来水的供应和保障居民用水安全;为德阳市新增投放3亿元,用于支持德阳市下级县自来水和污水处理建设。
融资1000亿
与省国资委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俗话讲得好“吃地方一口水,还地方一口粮”,作为一家有担当的大型金融机构,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推动作用显而易见。
2016年8月5日,四川省国资委与兴业银行成都分行成功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数年,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将对重点省属国有企业、重点项目提供全面的融资、融智支持,意向融资总量1000亿元。合作领域涵盖现有省属国企所承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点支持四川省战略转型领域。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叶向峰表示,此次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与四川省国资委本着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原则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是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与四川省国资委所属重点企业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还在其它领域支持着四川经济的发展,作为四川省唯一的碳交易机构——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等的审核,标志着四川省跨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行列。成都分行随即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交易所搭建碳交易系统平台,召开省内大型碳排放企业的节能减排碳交易市场的高峰论坛会,积极配置省政府落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和配额分配交易方案。可以说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的这一举措,既是一种支持地方经济的行动,也是贯彻其所坚持的“绿色金融”理念的有益尝试。(原载于2016年8月26日 四川新闻网财经频道)
案例3:践行绿色金融 守护绿水青山:——兴业银行苏浙两地绿色金融创新实践调查
漫山翠竹凝新碧,云天尽映清溪底。前不久,当记者走进这个叫余村的地方,不禁被这里澄澈美好的景象深深吸引。
在浙江湖州安吉县的这个小村庄,12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如今,依山傍水的绿色经济代替了昔日粉尘蔽日的采矿加工——余村的今昔对比,成为绿色发展推动山乡巨变的真实写照。
“这些年,湖州淘汰了1900多家过剩产能企业,通过发展绿色产业,产值增长了14倍,产能增长了16倍。”湖州市生态办主任钟建林告诉本报记者,2014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湖州市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发展绿色经济,不仅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更要有绿色金融的支持。湖州市金融办主任周昳文介绍,至2016年年末,湖州市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454.7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6.5%。仅去年一年,全市银行业就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升级项目31个,涉及金额116.8亿元。
湖州的成果,可谓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赴江苏和浙江的多个地市调查采访时看到,随着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金融创新正在成为推动各地经济绿色转型的巨大动力。其中,作为国内绿色金融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兴业银行始终走在创新的最前沿。截至目前,该行绿色金融所支持项目的节能减排量相当于831万公顷森林每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了守住绿水青山、造福四方百姓。
绿色支持:追回流逝的生态光阴
无论是浙江还是江苏,记者所到之处,无不深刻感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的突出成果,已经成为一张张有分量的城市名片。
徐州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煤炭基地,多年来偏重工业的经济结构改变了城市地貌,形成多处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为修复由此烙下的“疮疤”,徐州市在全国首创“采煤塌陷地复垦综合整治新模式”,几年来为徐州增添了上百个湖泊、湿地及景观区,偿还了粗放经济模式欠下的“生态债”。
不能不提的是,兴业银行为此作出了诸多努力。“我们向徐州市生态破坏最集中的邳州两家企业提供融资4.5亿元,专项用于工矿废弃复垦项目。”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副行长蒋占琴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新增耕地3988.79亩,达到“非耕地向耕地转化、低等地向高等地转化”的土地改良目标。
据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领域累计投放的资金达到343.21亿元。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整体目标,目前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均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在此过程中,绿色金融的支持如影随形。
“生态建设,除了埋头干以外,背后还得有资金支持。兴业银行在我们嘉兴特别是南湖,就像宫崎骏遇到久石让。”嘉兴南湖区金融办主任傅强的比喻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会心地笑了。的确,众所周知,日本电影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离不开久石让的经典配乐,正可谓“灵魂伴侣”,有你才完美。
嘉兴地处美丽的杭嘉湖平原,太湖和运河流域下游,全市河网密布,大小河流13000多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有水而美。然而,由于受上游和自身双重污染的影响,近20年里嘉兴水质持续下降,成为一直困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短板。
“2012年,浙江省政府对河水水系考核,嘉兴分数最低。”兴业银行嘉兴分行行长许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对记者说,“那时嘉兴虽然水很多,但我们却‘无水可喝’。”
2013年的“黄浦江死猪事件”更是轰动一时,对下游黄浦江的水质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正是在这件事之后,嘉兴市政府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开始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在全省率先打响了治水攻坚战。
为推动嘉兴市“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建设,兴业银行与嘉兴市政府签定了《关于合作推进嘉兴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动当地环保和环境治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扶持低碳、绿色、环保经济的发展,开拓水资源治理融资的“嘉兴模式”。
到2016年年末,兴业银行嘉兴分行累计为 “五水共治”项目投放金额约120亿元。“2016年,我们嘉兴的水质、水环境就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了。” 许辉不无欣慰地告诉记者,在绿色金融的支持下,嘉兴市用4年的时间追回了20年的生态光阴。
聚智创新:为绿色发展增添动力
“我们制定的绿色金融中期目标任务是实现‘两个一万’。”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向记者介绍说,“力争到2020年,集团层面的绿色金融业务实现融资余额突破1万亿元,服务的绿色金融客户数(项目数)突破1万户。”
罗施毅还特别提到,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投资要分别达到1000亿元;绿色消费、绿色按揭分别达到100亿元。
据了解,近年来,在清晰的绿色金融集团顶层设计下,兴业银行以绿色信贷为基础,综合运用集团多元化产品,不断扩展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等新的绿色金融业务领域,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
“2015年起,我们双良集团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重组和业务结构调整,兴业银行都鼎力相助。”双良集团副总裁缪志强介绍说,由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双良节能将业务转向节能、节水、环保三大产业,产生了较强的融资需求。针对其融资需求特点,兴业银行南京分行为其定制了多元化的绿色金融融资服务方案,除15亿元授信额度外,还提供了2.22亿元并购基金以及1.74亿元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
像双良集团一样,记者走访的江浙两地多家企业也都从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创新中获得了发展动力。
2016年年末,由兴业银行杭州分行主承销的民营企业盾安集团“16盾安GN002”10亿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成功发行,这是浙江省首单银行间市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其最大亮点是国内首次在簿记建档环节引入了“绿色投资人”。谈及此,盾安集团副总裁喻波颇为感慨:“新能源、环保节能是盾安的转型方向。今后兴业银行的绿色创新产品,盾安都很愿意尝试。”
浙江省环保集团董事长杨静波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把重点放到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正与兴业银行合作,准备在国有资本框架下成立一只环保股权基金。”
事实上,绿色金融本身牵涉很多金融之外的东西,没有客观标准,而推动创新的过程也正是寻找标准的过程。采访中,不少企业都向记者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先行先试方面,兴业银行开始得最早,也坚持得最好。
为推动经济加快绿色转型,近年来,兴业银行在各地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创新。据悉,该行南京分行先后落地江苏省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首单绿色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并相继落地兴业银行系统内首笔引入社会资本的PPP模式项目、首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
在浙江,兴业银行杭州分行灵活运用债券融资、产业基金、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新型工具,加大对产业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截至今年4月末,该行各类新型金融工具绿色融资余额已达219.36亿元。
脱颖而出: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
如今,苏浙两地绿色经济效应初现,巨大的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变成为经济优势。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绿色金融创新还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带动银行业务走出低谷,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给我们行转型带来了实质性的提升。”对此,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彭光辉感受十分深刻,“我们是最晚进入杭州市场的全国股份制银行,但是通过绿色品牌的打造,打开了我们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大门。”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财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普遍采用招投标方式选择存款合作银行。绿色金融资产投放作为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成为财政性存款招投标评分中的“加分项”,也由此提高了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各项招标的中标率。2016年,该行参与投标440个,中标170个,实现日均存款新增75.14亿元。
绿色金融的投放还有效缓解了该行资产规模压力。“去年,我们绿色项目投放占分行总投放数的23%,其中绿色信贷投放占分行信贷投放的比重高达56%。今年以来,得益于绿色金融项目储备和专项规模配置,杭州分行贷款余额净新增110亿元,系统内排名第二。”彭光辉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民营企业不良率居高不下,银行的资产质量受到严峻考验。截至2016年年末,浙江省银行业平均不良率达2.17%,而兴业银行杭州分行通过有效支持地方政府在绿色领域的投入,实现了资产业务结构的合理配置,不良贷款率仅为0.98%,“关注与不良加总比例”处于当地同业的最低水平。
“绿色金融业务的资金筹集成本较低,同时,较低的不良率也是商业银行经营青睐的。”兴业银行杭州分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汤瑛说,“这充分表明,发展绿色金融从商业模式上讲是可持续的。”
来自兴业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末,该行已累计提供绿色金融融资12048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到5670亿元,而不良率仅为0.38%,比年初下降0.11%;绿色金融客户数则快速增长至7603户,较年初新增573户。(原载于2017年6月13日金融时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