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5年,点“绿”成“金”

2014年1月1日,赤道原则(第三版)将正式全面实施,日益完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标准在为企业带来更先进的国际良好实践的同时,也为赤道银行带去革新的动力。此时,兴业银行内部正进行着紧张的赤道原则管理体系完善和制度修订工作。回首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在北京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5年耕耘,随着国内外对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实践与时间都再一次证明,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发展模式的兴业银行,再一次富有预见地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履行方式不仅能够实现社会责任与自身发展的科学结合,更极大丰富了国内银行的社会责任实践理念与内涵。

自上而下的推行带来点“绿”成“金”的升华

2013年也是赤道原则诞生10周年的特殊年份。从诞生至今,赤道原则作为国际项目融资领域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黄金准则”,已获包括花旗、汇丰、巴克莱银行等来自全球78家金融机构正式采纳,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遵循赤道原则的项目融资额已经占到全球新兴市场国家项目融资总额的70%。

兴业银行与赤道原则的渊源来自兴业于2003年引入的国外战略投资者之一——国际金融公司(IFC)。在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影响下,兴业银行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理念,开始逐步关注银行在其间的责任,并为此在行内任命了两名环保官员,负责全行环境风险合规管理。2006年5月,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在国内首推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所获得的成功,进一步坚定了兴业发展可持续金融的决心,使兴业银行意识到不支持环境污染项目,不仅可以控制环境风险,而且还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收益,并能拓宽全球化视野。首推能效融资项目为兴业银行树立了中国“绿色信贷”先行者形象,并决心向可持续金融的纵深领域继续探索。也正是在此期间,兴业银行多次接触到了赤道原则。

随着兴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逐步关注赤道原则,兴业银行进入了慎重的可行性调研阶段,开始全面了解赤道原则对银行的影响及其在银行实施的可能性。调研团队与国家环保部、银监会、建设银行、美国花旗银行、美国环保部等国内外机构开展了大量交流,并参加各种相关的研讨会和培训。通过调研,兴业了解到国外环境责任与银行的关系,彻底改变了此前认为银行和环境保护无直接相关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认识到银行可以在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同时,运用专业的能力获得优异的回报。而其他赤道银行同业的赤道原则实施结果也表明,参与其中的融资机构并未因此影响业务,相反,还改善了业务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并更好地控制了风险。

与外部调研同时进行的,还有行内的梳理、沟通和调研工作,因为大家对新事物的认可和接受并非从一开始就顺风顺水。这一方面来自银行内部大多数人员对赤道原则的理念尚不够理解,尚未自发形成执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来自赤道原则的实施可能带来的对原有业务流程的改变和部分业务条线所受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工作量增加、操作复杂和具体实施困难等问题。

如果说赤道原则的执行是一场革命,那最需要革新的便是银行对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和信贷审批理念,以及相关制度体系的重新梳理与制定。这需要得到全行上下各部门、各机构的配合,对内部沟通、协调机制提出较高要求。但在对银行采纳“赤道原则”可能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困难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评估之后,兴业银行管理层深信:虽然采纳“赤道原则”后,在短期内可能会限制业务规模,但有利于优化项目结构;虽然严格借款人社会与环境责任可能导致客户量短期减少,但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的客户;虽然可能面对国内外环保及社会规范存在的差距带来的执行困难,但有利于广泛吸收先进经验;虽然将承受多方监督体系的严格监督,但有利于促进规范经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银行业务流程,但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正是得益于高管层的决心以及充分的可行分析、完备的执行准备、高效的内部沟通,在经历一年慎重研究后,2008年6月28日,兴业银行第六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上,董事会最终全票通过了《关于申请加入赤道原则的议案》。

2007年12月,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曾向我行高建平董事长提问:“高先生,如果绿色金融能赚钱,为什么中国别的银行不做?如果不赚钱,为什么贵行要做呢?”对此,高建平董事长回答:“也许短期内不挣钱,甚至要冒一定的风险,但环境保护这项事业又是需要扶持的。银行可以发挥自身特长,通过信贷杠杆,支持环保事业。随着各方的共同培育,市场和利润终归是会有的,这就实现了银行经营活动和社会责任的有效结合。”

由此,在以行领导为首的工作领导小组为赤道原则落地工作奠定的坚实的组织基础之上,兴业银行开始了一年搭建、一年推广和持续深化的循序渐进的赤道银行发展历程。凭借赤道原则作为切入点,兴业银行通过全面梳理内部管理体系,搭建组织框架,提升内部能力,建立内部制度体系、操作流程以及实施细则,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模式融入业务管理体系,并从中提炼,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和实践模式。正如董事长高建平所总结的,兴业“走出了一条由“‘绿’到‘金’、由单个产品创新到经营模式改革、由公司治理理念升华到企业制度、流程全面再造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更重要的是,通过全行范围推广赤道原则、宣贯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理念,兴业银行在全员中树立并不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和“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方式。根据兴业银行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的信息统计,采纳赤道原则5年来,兴业共举办赤道原则、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相关培训两百余场,参加培训员工超过33000人次。此外,兴业官网的“可持续金融”栏目、“兴业银行赤道原则微博”、《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都成为推进赤道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的重要渠道。

由点及面方能志同道合

应当说,对于一套以规范客户和项目环境与社会绩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工具,能否获得客户的充分理解和认可将直接影响规范的实施效果。面对赤道原则,曾有客户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国家的环境评估标准,为何还要进行赤道原则的相关审查?难道银行的环境审查标准还要高过国家标准?

兴业银行意识到要让这一“舶来品”在中国落地开花,提升客户对赤道原则、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认知度尤为重要。于是,彼时专门召集大型客户展开赤道原则专题研讨,普及赤道原则在帮助借款人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方面的作用,介绍国内外跨国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走访客户项目现场,了解项目环境与社会绩效情况,普及赤道原则知识,向客户宣传赤道原则是帮助其提升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理念、工具与方法。并且,在本土化方面不断创新。例如,在信贷流程上,根据客户对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不同偏好,设计不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流程;建立项目评审电子化系统,提高评审效等。这也使赤道原则不再“曲高和寡”,更易被客户接受。越来越多企业在和兴业银行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赤道原则能够帮助其消除或缓解项目涉及的污染、生物多样性、土地使用、遗产保护、员工权益等潜在风险点,带来发展机会,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2年1月,中国首笔自愿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在陕西落地。这是一笔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借款企业“靖边县西蓝天然企业化有限责任公司”的母公司是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具有高度的国际视野和规范的发展模式。作为兴业推广赤道原则的例行举措,兴业西安分行在制定企业金融服务方案时,习惯性地提起赤道原则,这引起企业方的高度兴趣。在一番详细询问与讲解后,西蓝公司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并主动提出希望按照赤道原则要求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在赤道原则引导下,兴业在职业安全健康、污染防治、废弃物、社区交流、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帮助企业制定了近30条环境与社会绩效方面的改进建议,并参照国际良好实践向企业提供了一系列建设方案,最终实现项目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经济实力和就业、调整产品结构和优化供应方式等方面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应当说,赤道原则最大的魅力便在于其强调体系化管理,即对于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通过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进行操作,这对于提升企业本身的内部环境与社会绩效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能够更充分、有效地发挥环评报告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入的国际良好实践也更有助于对风险点的管控以及持续的监控与执行过程,从而通过可持续、可操作的一系列工具落实并完善环评要求。正是给予这些努力,我们听到了客户这样的反馈:“在第一次听到赤道原则之后,我就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我们企业对于赤道原则要求的工作,积极参与、主动合作、大胆尝试”、“在履行社会责任上,我们与兴业银行具有高度一致性”。

正如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所说的,通过推行赤道原则,一方面,兴业银行自身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技术体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走上一条更加科学、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对市场、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9年开始,兴业银行在每年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都专章披露与各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和沟通情况,涉及监管机构、金融同业、国际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等。这不仅体现兴业在推进自身以及投身全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迈出的稳健步伐,更证明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共同关注和共同参与的主题。曾有一家国际著名的非政府组织评价兴业:“对赤道原则交易的披露远远超出了其他赤道银行基于项目所做出的披露,这正是赤道原则采纳行所必须遵守的透明度要求的体现,也是许多非政府组织希望看到的。”

或许数字更能说明我们在这条路上的努力——截至2013年9月末,兴业银行共对国内774笔项目开展赤道原则适用性判断,其中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融资共计180笔,所涉项目总投资约2709亿元,涉及176个客户。

走向国际的中国声音

2013年,赤道原则完成了第二次修订,新版扩大了赤道原则的适用范围,采用更加完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标准和工具,进一步提高了赤道原则作为金融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黄金准则”的实用性和权威性。兴业银行也以多种方式、全程参与修订讨论与投票,兼顾不同市场实际状况对赤道原则修订提出了有益建议,传递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013年11月,赤道大会将从举办了近十年的华盛顿移师日本东京,这正是来自兴业银行与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其他赤道银行共同提交的一份战略发展提案的建议。这份提案还提出了关注并促进不同市场国家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公平参与赤道原则事务,呼吁推动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机构采纳赤道原则并发挥其话语权等建议。而这也正是兴业一直以来倡导并持续践行的基本原则,2008年以来,除了持之以恒的国内“布道”,兴业还应国际金融公司(IFC)邀请,积极走出国门,足迹遍及越南、泰国、蒙古等新兴市场国家,与情况类似的银行同业分享经验、交流所得,建立了持续、深入的良性互动。而此后越南银行业对兴业的特别回访,正体现了我们采纳赤道原则在新兴市场国家产生的示范效应。

应当说,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积极参与国际可持续标准制定,不仅创新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式,更体现了中国银行业的声音,维护了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话语权,推动国内外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同时,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等国内监管规范中也提出了与赤道原则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的要求和方法,建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更是发出“积极向赤道原则看齐”的声音,赤道原则已被越来越多地证明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银行业所接纳和使用。

2008年末,兴业银行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曾被视为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果之一。如今,正如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对赤道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已突破国家界限而成为全球性的主题。采纳赤道原则使得兴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上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把银行自身的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建设美丽中国更加紧密地契合起来,通过挖掘并整合赤道原则中领先的管理理念与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并深化“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逐步构建适合经营转型和创新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将社会责任工作有效嵌入各业务条线和管理部门,将责任理念与银行各项产品和服务相结合,积极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踏实的落地进程和全面的理念与实践创新,以及积极参与推进中国乃至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兴业银行的社会认可度日益攀升。2008年以来,在国际国内权威机构组织的各项评比中,我行获得“年度亚洲可持续银行奖”冠军、“优秀自然保护支持者奖”,成为唯一一家荣膺“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的金融机构,并连续三年荣获“最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奖”,五度蝉联“中国最佳企业公民”,在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绿色信贷年度报告》和绿色流域等10家民间机构发布的

《中资上市银行绿色信贷表现排名(2008-2011)》中同时排名居首。

回到顶部